基于自我认同的写作观

2020-07-04 02:09杨操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动机命题

杨操

高中议论文写作与其说是戴着镣铐跳舞,不如说是在写作中实现自我认同,只不过此认同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情愿的。近些年来,我国的高中作文写作生态恶化,“虚假写作”层出不穷,假大空、政治小论文式的作文范式成为考场作文司空见惯的现象。此现象的原因浅层次地挖掘可归咎于学生的文风不正,“可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层,这是不可能单靠转变文风的呼吁可以根本解决的!”在荣维东看来,“要写出真实真情的文章,必须拥有或者营造出那样一种真实的情景或者氛围来。”

一、对青年身份的认同

对于青年,丧失身份的写作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长期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教学造成的恶果。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强调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课文或范文的模仿。其理论来源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机械的模仿以及被动的重复,学生成为输出组装文字的工具。何来自我身份的认同可言?不可否认,课文和范文有其模仿的价值,但是这种模仿忽视了文章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处时代背景,刻意的模仿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学着一股极其老成的腔调说着正确的废话。

苏轼曾在给侄儿的信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之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这让人想到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青年往往看到苏轼的反省,而忽视了他年轻时这种追求轰动、才华外露恰恰正是他作为青年时代应有的姿态。设若苏轼在青年时代未经磨砺就懂得收敛、故作深沉,为人世故圆滑,何来黄州时期的三篇名作的横空出世?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当下的青年却是不曾经历,已经“懂得”。虚假写作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此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以近几年全国卷为例,命题人已经在或明或隐中强调写作的身份意识。如直接强调以青年身份写作的有2018年的1卷要求以“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世纪宝宝”为2035年的18岁青年写一封信。2019年2卷要求从多则任务中选择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未直接要求,而是隐含在其中的有2016年2卷“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此处的“自己”毫无疑问是正在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青年。与之类似的是2017年3卷以“我的高考”作为副标题谈对高考的认识。2017年1卷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既然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实现特定语境下的交际写作,那么作为写作者必须通过青年的身份揣摩“外国青年”的所思所想,以便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2019年卷1要求面向本校学生作“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主题演讲,“面向本校学生”已经强化了演讲者的身份意识,必须想青年之所想,才能实现演讲与被演讲者的互动交流。

由此可以窥见当下对于写作的要求需要唤醒青年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建立多种立场之上:第一是确定作为十八岁青年应有的立场是建立在对未来乐观自信,不灰色,不圆滑、不迎合,说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话;第二是确定情景设置的立场,在交际语境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能否认同自己的交际身份是交流能否开展的前提,而在当下的命题背景下,这种交际身份往往是青年。

二、对写作动机的认同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中谈及写作的四大动机,即“纯粹的个人主义”“美学的热忱”“历史责任感”“政治目的”。所谓的“纯粹的个人主义”即“期盼以聪慧著称、为世人津津乐道、青史留名、在小时候瞧不起你的大人面前扬眉吐气等等”。这一写作动机即使在高中学生写作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驱动作用。正如优秀的诗歌创作需要情感作为触媒一般,写作也需要触媒。令人遗憾的时,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在分数的胁迫下,最初的写作动机渐渐消逝,更不用说对此种创作动机的认同。

构建高中生对创作动机的认同感需要建立在表达的欲望之上。首先需要培养其家国情怀,面对社会问题有急于表达自身观点的渴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不仅仅针对青年的担当意识,更应该注重学生为自身的表达负责。为了得到读者的认同,为了减少论证的漏洞,需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去由果寻因、刨根问底,为了寻找对观点的支撑而去寻章摘句、为了避免漏洞而对观点进行批判。

与作家的创作不同,高中生的写作在激发自身创作动机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命题人需要的写作动机,即命题人的价值倾向。忽视了这一点,写作往往成为自我欲望无节制的宣泄。命题人需要的创作动机往往会在写作任务要求中有所显现,有些则暗含其中。以2019年深圳一模作文为例: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出题人明确提出当下时代不缺”共享者”,同时时代呼唤“独创者”。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还在后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单从学生的创作动机看,学生并不排斥对“共享”的认同,毕竟学生从“共享”中受益颇多。但面对命题人的价值倾向,同时結合当下时代背景,有“中兴事件”作为背景,命题人的良苦用心由此显现。与其说是让学生的写作动机向命题人妥协,毋宁说是自身创作动机在命题人的价值观引导下得到升华。学生由赞同“共享”的个人化倾向转向担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独创”上,有此动机,写作也就不会陷入痛苦应付的泛泛而谈。

三、对理性思维的认同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学生喜欢调动感性思维思考问题。论证过程倾向于使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这些重形象的论证方法。而相对比较严谨的演绎论证则不被重视。同时在论证过程中谬误不断,常见的有类比不当、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稻草人谬误等等,概而言之,都有感性思维过度参与的痕迹。然而“有效的思考者是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施加控制,引导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受其控制,在他们检验并证实任何思想观念(即使是他们自己的)之前,拒绝对其予以认可”。而这种“有效的思考”正是对理性的认同,即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种批判既是对对方观点的审视,承认其合理性,否定其片面之处,同时也是对自身观点的检视,发现并弥补漏洞。

对理性的认同是建立在训练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价值性,还有工具性一面,既能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与创新的现代人格,也可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可以这么说,对自身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仅是对理性的认同,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认同。

要求写作回归理性,重视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已经开始进入高中作文的命题的关注范围。不过,这种关注并不够。写作教学理论大体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即传统以关注写作结果为主的‘文章中心写作;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注写作过程为重心的‘作者中心的写作;以及当代以关注写作真实情景、动机和社会功能为中心的‘读者中心的写作”。“读者中心”的写作观摒弃了过往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式、替圣人代言式、自我陶醉式的写作范式,开始强调交流,而这种交流必然建立在对感性的节制与理性的回归基础之上的。

中国传统写作观强调“文以载道”,同时也形成了“文如其人”的理念。这些观念在当下受到了诸多挑战,在缺乏自我认同的写作过程中,“文如其人”实为一伪命题。文依旧载“道”,但若是抛弃了自我认同的谈“道”,最终也很难达到知行合一,写一套,做是另一套,没有认同感的写作培养的是精致的伪君子。基于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的进步,更是一个人在通过与自身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后的一种成长。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批判性动机命题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