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蕊
摘要:产教融合是指民办学校以专业为基础,开展匹配的产业模式,将专业知识同实际产业相结合。首先分析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问题,包括课程设计脱离企业需求、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上层建筑”不明确、教师队伍水平待提升四个方面问题,并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作出分析,最后针对目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现状和问题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26-02
产教融合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多年来政府一直推崇的模式。进入21世纪,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让民办高校成为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应用型人才的“原产地”。将高校与企业融合,能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同时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实现产业与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一、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设计脱离企业需求
目前,产教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规章制度和指导方针都在摸索时期。民办高校对课堂内容的设计和实际企业需求差距很远,许多学生在民办高校完成学业后并不具备直接对接企业工作的能力;民办高校如果不能保证人才质量,那么企业便会对高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失去信心。因此,民办高校要与企业深入交流,了解企业需要,并根据企业所需和学校自身能力,在课程设计、课程结构上下工夫。
(二)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
为提高人才素质,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产教融合,但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企业对学生能力有疑问
产教融合自2017年开始全面推行,许多机制和细节并不十分完善。企业从自身成本和效益考虑,对目前民办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仍然有疑问。倘若入职的毕业生能力不足,那么企业就不得不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他们进行培训,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因此,部分企业会直接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吸纳人才。
2.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产教融合对于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培养优秀人才既需要民办高校的努力,又需要企业的配合。但规模大、实力强的单位在校园招聘和毕业生的选择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有大量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可供其选择,从这方面讲,他们对产教融合项目并不是很在意。而对于规模较小、实力弱的企业来说,首先考虑的是企业成本,如果学生能力达不到企业需求标准,易造成过度开发人才的现象,不利于人才能力的培养。
3.企业处于合作的弱势
产教融合项目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但是企业在整个合作中的话语权比较小,很多建议和想法都无法付诸实施,企业想更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增加应用型实践活动都很难。长此以往,企业会逐渐丧失对产教融合的信心。
(三)“上层建筑”不明确
根据企业的反馈,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件与制度的缺失也是企业不积极参与的原因之一。企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指引,相关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劳动法问题、债务纠纷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文件指引及要求。在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模式中,早期的文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建议政府颁布新的管理条例和规定,确保企业能够在新规定下与高校合作。行业协会也应该加强其监督管理和规范作用,落实管理机制,在学校实施课程和企业应用培养两方面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规范。
(四)教师队伍水平待提升
在民办高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上,教师队伍是关键。优秀的教师团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对无缝衔接企业需求非常有帮助。但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很难跟得上企业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数来源于“211”“985”大学,以及其他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而企业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应用实践能力。
二、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模式的推进,使我国民办高校有了更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虽然产教融合模式推行时间不长,民办高校的自身情况和各专业课程设计也不同,但只要坚持贯彻产教融合模式,努力把握企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把科学技术融入其中,最终必定能夠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提前感受企业经营和运作方式。学生能通过总结实践过程,反思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课本知识枯燥是目前很多学生厌倦学校学习的主要原因,而产教融合是他们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对于再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对于家境贫寒的贫困生来说,民办高校产学融合的方式对他们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是有帮助的。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得到了人力资源;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报酬,双方之间实现了共赢。
(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民办高校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能力与实际企业需求不匹配,而产教融合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有帮助。学校通过创立实践基地,让民办高校老师通过实践来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研工作中,民办高校老师应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将课程设计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知识能力又有实践操作水平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三)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重点关注的方面。西方的发达国家如德国颁布工业4.0计划,我国也有类似计划。工业计划实施离不开高效能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产教融合有助于培养出适合中国制造战略和中国企业的高效能人才。同时,学校课程设计无缝衔接企业需求,能提升企业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措施
(一)政府做主体
政府应颁布专业文件和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后期合作扫清障碍。其次,政府应通过补贴或其他方式来激励企业参与,为民办高校注入资金,对其践行产教融合模式提供动力。最后,政府应将应用型学术活动搬到学校中,努力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兴起应用实践之风,为学生和企业搭建桥梁。同时,大量引入企业宣讲会,如政府发布相关文件,在特定日期于某高校举行企业推荐和宣讲,了解民办高校学生与实际的企业需求,运用政策力量整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企业要参与
有政策的引导,企业也要提升参与感和积极性。大型企业由于其知名度和能力,对于产教融合策略并不十分感兴趣。短期来看,这种模式对于大企业作用较小,但从长远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模式能够真正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对于企业长久发展有益。对规模小的企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战略,企业能推行转型升级和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益。
(三)学校要努力
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视程度的增高,民办高校将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能力。民办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能力结合上都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第一,把企业搬进校园。引进企业管理机制,把企业模式应用于学校管理方式之中。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及设备为企业经营提供便利性。第二,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实践活动,成为实用型人才。民办高校把学生推向企业,企业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并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对具体接收部门、具体行业、具体人数达成共识。第三,民办高校开展“模仿企业职能部门设计”的活动,在学校中设计同比例、同样式的部门,模拟企业实际经营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研究解决方案。通过此种方式,针对企业经营和实际需求作出相应的学习调整,最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四、结语
产教融合是未来几十年中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我国大力推行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战略,对于提升企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和地方经济发展均有好处。虽然目前我国产教融合方式仍有不足,但是只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践行产教融合战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我国建立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琳.基于产教融合的民办高校财会专业创新教学探究[J].纳税,2019,13(34):157.
[2]陈风.关于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3):195-196.
[3]张晓娟,吕海霆,程瑞.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育人本领提升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187-188.
責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