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世界

2020-07-04 02:09李薇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模式评价

李薇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当这种兴趣纷纷生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36年教学生涯,我努力践行我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从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到基于社团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构,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之路的艰苦探索,努力实现“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世界”的教育理想。

一、初探: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将“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引入生物教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开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如何克服“满堂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我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献,了解到有老师提炼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我的课堂。

“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它包括四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一:读读——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考提纲(学案)自学课本知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教学环节二:讲讲——小组讨论,检视初建的知识结构;教学环节三:议议——老师发问、点评,完善知识网络;教学环节四:练练——学生练习,复习巩固知识。

1989年,我以《人体血液循环》一课参加区“天河之星”优秀课例观摩活动,这节课就是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受到好评。

(二)探索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2002—2005年,我参与了高凌飚教授的省级重点课题“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承担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和学业成绩评价”。开展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该课题试图克服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建立一种能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核心理念——“多元、协商、发展”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我提出以下观点:(1)由专家以及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制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标准更有利于内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2)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标准应体现学科独特的课程理念、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要求;(3)通过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体验教学”以及苏格拉底式诘问访谈方法等,帮助教师深刻反思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实现教师与教研员在协商互动中共生成长,重构民主教研关系;(4)建立“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助——专家点评”这样一种多信息渠道评价模式,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该项研究报告“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 2005年获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发展:构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让发现学习成为课堂常态

(一)首次触电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二十年前的中学理科课堂,在黑板上“写”实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身为生物老师,我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实验开出率,并尝试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那时的我对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认为: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的发现,按其性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我尝试让学生“发现学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二)总结提炼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探究式教学风格

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激起探究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假设——协助学生收集与问题解决有关资料——审查资料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使问题得以解决。由此我提出了“五环节”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五环节”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把一个科学研究程序压缩到1节课里完成,能够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信息能力。无论是生物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探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我的课堂教学常态。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充满好奇心,乐学善问,问题意识、推理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他们还纷纷运用课堂所学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13项学生研究小论文、小制作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我所任教班考试成绩位居广州市天河区前茅(曾3次名列全区第一)。

三、深化:构建基于社团活动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为发现学习提供课程支撑

(一)构建研究型课程,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耗时长,经常不能在一节课完成,尤其是在大班教学环境下容易陷入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中。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在学习与思考中,2012年开始我主持了广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型构建及教学模式研究”,带领我的学术团队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探索之路。

刚开始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研究型课程的构建上,在广州市教研员邹立波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探索,完整开发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研究型课程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以及课例视频。

研究型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实验室,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科学研究。

(二)开发社团型课程,让孩子兴趣落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科知识背景上,而不是纯粹为研究而研究、为实践而实践。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教师们的学科优势特长,调动老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以兴趣爱好组建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十分受欢迎的,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完成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之路,有助于走出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困境。

2014年我提出“基于社团活动平台重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路”,率先提出“社团型课程”的概念,并将“技能型课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将原有的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知识的多样融合。继研究型课程之后,我们又开发了社团型课程以及技能型课程资源。

图1是基于社团活动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

在课程框架构建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与管理策略。操作程序包括六步骤:(1)提供课程菜单;(2)招新动员;(3)填报志愿;(4)师生双向选择;(5)走班上课;(6)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策略包括:(1)行政班和课程班双轨制教师配备与管理策略;(2)混合走班、定时定点、全校同步上课策略;(3)教导处与德育处协同管理策略;(4)網络教研与实体教研相结合校本教研策略。

基于社团活动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抓住学生兴趣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入门难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老师自动加入到课程建设的队伍来,破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老师愿意上的尴尬局面;比较好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什么以及如何上课的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提供实践层面的经验,一定程度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理论,并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建设。我们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种现场会推出原创性的研讨课,得到专家以及同行的高度好评。

回眸这三个阶段探索之路,我时常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也和自己的研究团队收获了成长。文化课程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因为没有知识积淀的人生是浅薄的人生;活动课程对孩子来说也是重要的,因为没有探究、体验、经历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模式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