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敏
摘要:海子在1988年7月第二次进藏途经德令哈时,写下了这篇孤独的《日记》。他在雨夜的德令哈,面对空旷的草原和戈壁,呼喊出对“姐姐”这一独特意象的思念和追求。海子用黑色的孤独把自己封闭起来,失落忧郁,但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是精神上的贵族。他以其特有的、灵性的内省姿态审视着人的生存形式和状态,寄托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海子 《日记》 孤独 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02-02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来陪伴自己,共饮畅怀;杜甫“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把月当作知己,在漫漫长夜中共享孤独;海子“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在茫茫的戈壁中倍感寂寞,向“姐姐”倾诉衷肠。一位敏感多思的诗人在德令哈的夜里,谱写了一首真诚感人的情歌。
一、孤独的个体
诗歌开头就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今夜”,地点是“德令哈”,抒情主人公是“我”,抒情对象是“姐姐”。
在诗歌的前四行中,第一行就交代了这些写作背景,并突出夜色笼罩,夜已经深了,“我”一个人在德令哈,倍感寂寞。第二行更进一步深化“我”的孤独,“戈壁”是“我”唯一拥有的东西,而它是一片荒凉,什么都没有,只有孤独和寂寞。第三行中的“草原”是和“戈壁”相对的意象,它一片青翠,拥有生机和活力,多么美好的地方,似乎是一切幸福的象征。“我”也曾在草原上行走,寻找理想中的幸福,奔波了一路,到了它的尽头,“我”却没有抓住任何幸福和温暖,“两手空空”。第四行来具体说明是怎样的“空空”,就像悲痛时泪流不止,泪滴有无数颗,“我”却握不住一颗。幸福有很多种,“我”却不曾拥有一种。悲伤和痛苦有那么多,“我”却也握不住一颗泪滴来陪伴自己,多么空寂和孤独。“德令哈”笼罩在夜色里,它在草原的尽头,只有无垠的戈壁,这是对它外部环境的描写。“我”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渴望幸福和温暖,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姐姐”是“我”理想中的爱人,她是爱的源泉,能带来幸福,她是光明,能带来温暖。此时的“我”多希望远方的她来陪伴我:“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流露出“我”的孤独和对姐姐的无限思念之情。诗歌的第五行到第八行,这四行把视角从“德令哈”外部环境的描写转向这座小城本身,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在雨水中的戈壁小城特别荒凉,德令哈的今夜,除了过客和居民,只有荒凉。“荒凉的城”隐喻海子的心是一座城,在人生的风雨中,里面充满了悲戚和苦楚,渴望温暖的抚慰。今夜,孤独的“我”在德令哈用真诚热情呼喊远方的“姐姐”,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九、十行起过渡作用,从“我”呼喊“姐姐”的陪伴过渡到“我”甘于孤独,承上启下。“唯一”“最后”表明追求情感和理想的程度,更加体现了“我”抒情和追求的热烈,也体现了“求而不得”的失望与无奈。第十一到十四行,前两行就像鲁迅《秋夜》中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增加了读者对“石头”“胜利”的审美时间,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石头”“胜利”“青稞”都属于它们自己,暗含着孤独只属于“我”。“一切都在生长”暗指孤独也在生长,孤独感越来越重,但“我”也开始接受它,甘于孤独。诗的最后两行,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美丽”来修饰“戈壁”表明荒凉的戈壁也是美丽的,暗含着“我”的孤独也是美丽的意思。“我”甘于孤独,并学会正确看待它。由此更加反衬出“我”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内心的苦闷。“关心人类”是“我”崇高的理想,是海子英雄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今夜“我”只想“姐姐”你,突出“我”对“姐姐”浓烈的思念之情。由此可知,除了今夜,“我”不仅想“姐姐”,还关心人类,从而升华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二、自由的选择
存在主义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倍受欢迎,作为80年代的杰出诗人,海子明显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存在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取决于人的自由选择。作为一个人,首先应当是自由的,“存在即自由”。《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就体现了海子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选择,他选择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在对幸福和温暖的不断追求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孤独的存在,由此甘于孤独,正是这样的妥协和矛盾,更加突出他对“姐姐”的思念和渴望。海子心中的“姐姐”无论是他理想中的爱人,还是幸福和温暖的代名词,都体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自由选择。特别是“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關心你”明显体现出海子的自由选择,今夜“我”基于自由的原则,选择只关心“姐姐”。
萨特还将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存在,是人作为物质的存在;一种是自为的存在,是人作为意识的存在。海子在《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中,显然没有满足于人作为动物的存在,而是不断追求精神的满足,有自己独立意志的选择和追求。他追求理想的爱情,是渴望精神的慰藉,一颗孤独心灵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姐姐”是海子作为自为存在意志的象征,具有求解的多义性,她不应被看作单纯的物质存在,还应该具有某种精神性。“我”是孤独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自由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作为一个人就应当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选择暂时抛弃人类理想,呼喊远方的“姐姐”来陪伴孤独的自己,她来没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对这种选择负责。她大多是不会来的,留给“我”的只有“戈壁”,孤独而荒凉,而“我”不能埋怨“姐姐”或者怪责于其他,只有“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看到戈壁的“美丽”,甘于孤独,在德令哈的夜里品味到人生的况味,用无尽的思念填充内心的寂寞。
诗人天生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大抵是精神上的,敏感的心灵有无数的悲痛。然而海子不放弃自己自由的追求,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和责任。从孤独的个体和自由的选择两个方面可体会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真诚和深情。
总之,孤独感一方面使海子走向外部世界,多指自然世界,比如诗中戈壁中寂寞的小城,面向无垠的地理空间,借助自然意象和景物,抒发自己在宇宙天地间的灵性思考;另一方面使海子走向内心世界,关注自我精神追求。他是一个精神追求很高的人,危机和供求关系的脱节不可避免,无法拥有世俗的幸福,又追求纯粹自在的理想和生活。他的精神仍然得不到满足,因此他要创造自己的理想王国,靠创作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使命感使海子具有英雄主义情结,他看到现实的不满,同时希望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找到光明,拯救世界。
三、结语
《日记》是海子丰富心灵的一声呼唤,他把自己封闭在“石头”里,主动又被迫地生活在孤独中。情景交融式的中国传统抒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贫困潦倒世俗生活的忧伤和悲痛,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向带有母性色彩“姐姐”这一抒情对象的倾诉和依赖,自悲自叹。海子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说明了他的唯一和纯粹,也借诗歌排遣了自己的孤独、思念、无奈和失落。海子在日常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诗意,用自己的存在和写作来探求人生真理和自我救赎,把诗歌推向面对宇宙和全人类的灵性高度,存在的本质更指向生命和永恒的虚无绝望。
参考文献:
[1]李正.在困顿与失意中行走:海子诗歌孤独性成因探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56-57.
[2]刘广涛.心灵深处的那一声呼唤:海子诗歌《日记》赏析[J].名作欣赏,2014(2):21-23+26.
[3]张厚刚.海子诗歌《日记》别解[J].名作欣赏,2014(2):24-26.
[4]张丽华.精神家园的孤独守望者:存在主义哲学对海子诗歌的影响[J].写作,2011(Z1):17-19.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