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作为“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可以通过展览教育活动及与研究和藏品有关的教育活动,来更好地履行组织使命。而当前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现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改进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如托马斯·福特(Thomas Ford)所说:“博物馆教育就是让博物馆的人自由参观、比较、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而博物馆按照每个来访者的需要、情趣,为其选择最适当的教育服务”[1] 。
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博物馆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根据大卫·A·阿柯(David A. Ucko)的博物馆教育实践分类,当代博物馆教育可分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活动、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活动和针对成人观众的公众教育活动。
我国各大博物馆均已开设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的教育活动,多以解说导览、动手做工作坊、儿童指南或者讲座,甚至是学校与博物馆联合开发课程的方式进行,已成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养成终身探索、理解艺术、历史、科学和文化,提升公众的参与度,这一针对成人的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的发展情况则稍显滞后。
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教育活动建设、活动设置以及教育体系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的发展,提升博物馆活动实效性,提高展览的教育效果,拓展展览的文化传承作用,深入分析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有效对策,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
一、当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收藏,对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重视程度欠佳
在20世纪中期前,博物馆更重视“收藏”和“研究”[2],而突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博物馆应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的观念,则是近几十年从美国、法国等国家传出后被大力推广的。我国博物馆随在建筑和设施的建设上已经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接近,但因深受“馆藏第一”观念的影响,在博物馆治馆理念和成人公众教育理念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以山东博物馆为例,所提供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为孔子学堂、自然教室、历史教室三个大类,分别针对1-3年级、4-6年级和7-9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而针对成人的公众教育活动只有文博大讲堂一项。
青岛市博物馆2017年全年于官方网站发布的社交活动共8项,其中适宜儿童和青少年的项目为7项,针对成人的公众教育只有1项。
博物馆教育属于非正式文化教育,应该承担起文化媒介的作用。从事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课程设置的工作人员,相比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从业人员,需要更深入的历史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的学科的相关知识知识。较高的人员素质要求和博物馆管理层对公众教育的重视程度欠缺,导致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入职门槛还是偏低,专业素质不高,教育活动设计者对博物馆公众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缺乏趣味性,公众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通过展览、研究及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大众学习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经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重地,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博物馆提供的更多可能性,也将成为终身教育的宝贵素材。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到博物馆中进行参观学习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创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受众进行发现和创造。
国内较多博物馆的参观导览活动,主要由全职讲解员和兼职志愿者组成。讲解员多能熟练背稿,但是讲解缺乏生动性,讲解内容较为理论,不够贴近公众生活。而博物馆的志愿者因机制和奖励问题,多存在社会志愿者人数不足质量不佳、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同时,国内博物馆多采取较为传统的展示方式,即通过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方式进行,略显单调沉闷,辅之少量与展览相关的趣味故事;最主要的形式是“简单讲解+讲座活动”,缺乏专业性和独特性。
即使有些老师想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公众教育水平,但是迫于教学评价的压力,经费的不足和人才的匮乏、对观众细分的错误定位和认知水平局限,导致继续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同时,观众群体模糊、教育功能受限,观众群体模糊,教育功能也受限[3]。
(三)忽视博物馆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推广力度欠佳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难度大幅降低。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受众对信息的了解,除了通过传统的海报张贴、报纸刊登、电视传播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电子邮件订阅、微信推送等方式获得。而山東省内的博物馆,多存在博物馆教育活动推广滞后和信息不全的这一问题。如山东省博物馆官方网站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信息,截至2018年。济宁市博物馆官方网站,文博大讲堂的信息截至2018年。
同时,山东省内博物馆多未提供博物馆全年日程表,无法使观众提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验活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也多未开设公众教育活动专区,不便于信息检索;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宣传,各地博物馆特色并不突出,且并未提供普通观众在实际参观前需要学习的导入材料。
二、提高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质量的有效对策
将教育功能作为博物馆核心的发展功能,在博物馆学界已达成共识。从前文的分析中可知,当前博物馆公众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创新和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博物馆教育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一)积极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博物馆教育活动从业人员的教育能力
博物馆教育活动从业人员在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对于公众学习效果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不同人员设计和教授的效果就会千差万别,公众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才能抓住机遇、实现馆藏展览和公众教育的双重发展。因此,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从业人员,应该充分掌握艺术和教育活动所需的通识内容,不断优化活动方案,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到教育活动设计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促进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公众教育目标,使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活泼有趣的教育项目[4]。
同时,引入博物馆公众教育项目评价体系。活动进行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参观数据分析等相关评价,进行优缺点总结、反思和改善不足。避免预算浪费,且避免无效项目的重复进行。
(二)提高博物馆教育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
公众具有完全的主观意思,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志、情感和需要,主动地参与和接收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5]。 教育活动应将以人为本原则放置在首位。
在设计教育活动前,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充分了解参观者的需求,设计出能够引起参观者兴趣的活动,重视人文表达,体现学习者本位思想。通过细分不同年龄层的成人受众,分门别类地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受众更好地融入到活动中去。
授课人员也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角色,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强化受众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使博物馆参观者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主动体验,消化吸收有关信息,从而提高公众审美、优化国民素养、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全人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博物馆教育活动实践中,从业人员应该对博物馆教育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形式,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重地,在弥补学校教育不足方面,博物馆可以提供的更多可能性,也将成为终身教育的宝贵素材。
参考文献:
[1]仓田公裕,沈燕,译.论博物馆教育[J].博物馆研究,1988(4):27.
[2]周婧景.从“博物馆疲劳”概念出发: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改善建议[J].中国博物馆,2018(2):64-72.
[3]朱琰,马雯钰.国内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艺术百家,2018(5):99-102.
[4]宋嫻,忻歌,鲍其泂.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7):25-29.
[5]刘小云.论当代公关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艺术百家,2014:313-315.
作者简介:王愉贵子(1989-),女,山东济宁,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