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 徐艳秋 昌厚峰
摘 要: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胶东半岛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需要及时出台专项规划,共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平台,加强分工协作,共育多极化发展主体,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共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地,建设全链条冷链共创国际化品牌。
关键词:冷链物流;胶东半岛;一体化
一、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经济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促进新产业不断崛起,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联动又呼唤区域协调发展。面对新形势,全国各省区纷纷推出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2019年上海市提出要链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8市建设上海城市群,南京则提出要打破行政界线,同周边同省的镇江、扬州、淮安和安徽省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组成南京城市群抱团发展。2020年5月深圳市提出把原有的“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扩大到“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5市城市群。山东省政府同样抓住发展机遇,及时提出城市群发展策略,2020年1月14日,山东省发布《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由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5市组建胶东经济圈,在半岛东部推行一体化发展策略。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山东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呈稳定增长态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476.5亿元。粮食总产量1071.4亿斤,增加7.5亿斤,连续6年过千亿斤。全年猪牛羊禽肉、禽蛋、蔬菜食用菌、水果、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98.6万吨、450.6万吨、8181.1万吨、2840.2万吨、228.0万吨、781.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山东将立足于通过科技创新、装备提升等措施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也要求为农业产业服务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实现高质量服务,在2018年7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
胶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样,作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有力的生产性服务支撑,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消除区域发展的过度极化。通过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胶东半岛城市群冷链物流多极化发展,整合区域产业发展动能要素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打造分工科学、功能合理、效率最优、创新驱动的区域冷链物流扁平化发展体系。在城市群范围内集中调整农业产业和物流业布局和发展方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整合市场要素,实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高端化发展和冷链物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通过二者双轮驱动,推动山东农业从走在前列到引领发展。
二、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情况和需求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消费结构的提升,生鲜农产品产量和物流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品覆盖率、全链条体系建设和物流技术等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我国采用冷链处理的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只占总产量的6%、7%、18%和24%,而世界先进水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品覆盖率达到95%以上,每年仅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就有超过700亿元的农产品因为冷链“断链”而腐烂变质,如果再加上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过程中的损耗,则总量更为惊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滞后表现出和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不协调。
山东省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山东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11月山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全省范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全省农产品冷鏈资源的在线化、透明化、可视化。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国家A级物流企业379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37家;全国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共75家,山东占21家占全国的28%,国家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企业6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到2020年底,山东省计划培育省级以上物流示范园区20家,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截止到2019年底,山东省冷链库容居全国首位,低温储存能力超过1000万吨,占全国4600万吨总库存量的18.4%。
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总体走在山东全省前列。从需求侧看,需要冷链处理农产品一般包括蔬菜和食用菌、新鲜水果、猪牛羊禽肉、奶制品和水产品等,2019年胶东半岛五市上述产品产量分别为2390.89万吨、1052.15万吨、294.63万吨、74.46万吨、654.76万吨,其中,水产品产量占全省产量的83.7%,猪牛羊禽肉占全省产量的42.1%,胶东半岛有冷链物流需求的农产品量占全省总量的半壁江山。从供给侧看,胶东半岛城市群拥有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3家,占全省总数的65%,仅青岛一地就拥有冷链物流企业近200家,冷库1300多座,冷库容量占全省总容量27.7%。2018年1月商务部在全国遴选了4个“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城市”,其中就有胶东半岛城市群的2个城市:潍坊市和烟台市。由此可见就是在全国范围来看,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也处于绝对领先水平。
同样,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依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协同发展和创新不足,中心城市产业辐射能力偏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偏少等不足。由于缺少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发展规划,五个城市在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上依然是独自为战,基本上还在区域内同质化竞争,冷链物流产业结构高度重合。由于胶东半岛城市群之间合力不足,没能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合作机制,青岛作为中心城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集聚功能不强,五个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三、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策略
1.出臺专项规划,共兴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胶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推进离不开产业共兴,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共兴,则需要立即出台冷链物流产业专项规划,通过规划系统解决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布局、网络建设、企业培育和国际化发展等问题。通过专项规划,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打造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高地。建设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机制,依托山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半岛农产品冷链信息系统,实现冷链物流信息共享。
2.建设发展平台,共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
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平台主要包括交通平台、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必须要提升半岛交通建设水平,及时构建立体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半岛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建成半岛“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流速。尽快成立半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联盟,让冷链物流相关的市场、资金、技术等要素在联盟内部有序流动,合理配置,消除半岛农产品冷链物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3.加强分工协作,共育农产品冷链物流多极化发展主体
依据产业布局,将青岛市打造成为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核心城市,将潍坊市打造成为全国蔬菜和肉类冷链物流重点城市,烟台市集中发展水果禽蛋冷链物流产业,威海市和日照市力争成为水产品冷链物流之都。建设一体多带复合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结构,要增强青岛市、潍坊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集中力量建设青岛国际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和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冷链物流产业园,打造半岛农产品冷链物流双核。同时明确各市发展特色,对接重点项目,支持各市重点冷链物流园区和骨干企业的发展。
4.加大政府扶持,共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地
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普遍存在设施陈旧、流通损耗大、运营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冷链物流发展亟需政府政策扶持和增加专项金融供给。胶东半岛城市群要集中出台相关政策,胶东半岛城市群要建设冷链物流技术研发智库,集中冷链物流人才智库优势,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技术高度。在胶东半岛城市群中打造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三链合一”的发展模式。面向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物流金融担保、技术改造项目奖励资金、税费补偿等措施,帮助成长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改变“冰袋+塑料泡沫箱”的传统冷链作业模式。面向行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将“双招双引”工作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提升改造联系在一起,推动胶东半岛农产品冷链物流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通过名企领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地建设,通过标杆引领,调整胶东半岛冷链物流企业结构,构建具有发展潜力和富有发展耐力的良好区域产业生态。
5.打造全链条冷链,共创农产品冷链物流国际化品牌
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要重点打造全链条冷链产业,实现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全渠道、社区化冷链物流,积极采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冷链。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渤海湾港潍坊港共建的交通区位优势,共创农产品冷链物流国际化品牌。2019年青岛港以冷藏箱吞吐量70万标准箱业绩蝉联全国港口冷链物流冠军,胶东半岛城市群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就是要立足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产业升级,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品牌企业。
参考文献:
[1]201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2月29日.
[2]王珏辉.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光明日报,2014年07月19日05版.
[3]山东省港口集团“东南亚-青岛”冷链快航首航.大众网,http: //sd.people.com.cn/n2/2020/0504/c386785-33993673.html.
作者简介:许明(1980- ),男,安徽合肥人,潍坊职业学院经营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