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摭探

2020-07-04 02:04张小娇马晓娜
成才之路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德育

张小娇 马晓娜

摘 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德育主体单向化、德育目标理论化、德育方式单一化、德育内容偏离生活的困境,文章从搭建并强化德育双向渠道、完善并落实德育目标体系、创新并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并修正德育内容框架等方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育;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G6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014-02

德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精魂的坚实基础,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德育是学校育人之本,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德育教学体系包括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各部分联系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有较高的动态性。目前德育系统的动态性较为生硬,以致德育主体与目标、德育方式与内容陷入尴尬的困境。因此,探索德育范式的优化策略,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1.德育主体:单向式灌输,主体性不强

德育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双向沟通。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学生主体性不强的现象,德育成为教师的主场。学生失去了参与感,只把德育内容当作知识点机械地背诵,未能很好地以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既限制学生自主理解和表达,又将教师推向“道德审视者”的地位,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让师生之间达到情感的共振和共鸣,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德育目标:重理论知识,轻人格塑造

德育目标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去设计,突出完善人格这一重点,兼顾理论的认识与能力的养成。但目前部分学校的德育目标很少做到两者兼顾,往往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表面认识。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真正吸收进自己的潜意识并影响自己的行为习惯,更遑论完善人格。

3.德育方式:思维固化,形式单一

部分学科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觉得只能通过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没有意识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学目标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具体落实,更倾向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思维固化导致德育方式单一,没有突破和创新,有时空喊口号,流于形式。

4.德育内容:偏离现实生活

近年来,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但德育内容却很少进行相应的改变,动态性不足。无论是显性德育,还是隐性德育,大部分都沿袭着过去的教育体系,与当下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太一致,导致德育效果往往不佳。有的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德育规划过于形式化,未做深入的挖掘,这样的德育是静态的、缺乏生机的,难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阻碍学生道德发展的脚步。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策略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德育工作中,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德育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1.搭建并强化德育双向渠道

教育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共振和共鸣,一定要避免单向式灌输模式。德育的“质”,要比“量”重要。新时期的德育不能再是教师的“独奏会”,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的配合,搭建师生双向沟通的渠道。学生是有独立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人,教育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让学生去表达自我,而不是否定学生所有的思维价值,让学生充当“被灌输”的角色。以教师的天职是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为教育出发点,以聆听者的姿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德育只有在相互理解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新时代德育工作要真正扎根于学生的道德土壤,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将正确的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完善并落实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的目标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德育的内涵和结构,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和法律法规等德育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通过隐性、显性双向交融的教育形式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辨别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信以待人、诚以修身的基本道德实践能力;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德育目标的三级维度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德育工作既要兼顾对学生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道德实践,还要考虑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德育理论知识只是打开德育大门的钥匙,大门内的精华还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场景,重视理论知识、过程方法、人格塑造三者在德育目标中的递进性和统一性。

3.创新并拓展德育空间

目前,德育存在未能很好地渗透其他学科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利用线上线下的合作,拓宽德育的空间,不断创新德育途径。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拓宽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要注意线下资源与线上资源的有机结合,二是教师要与家长达成德育共识,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去丰富德育活动。其次,丰富德育活动形式。一是唤起各科教师对德育渗透的重视度,调动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这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基础;二是树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让德育贯穿所有学科教学,让课堂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三是关注课外德育活动,多组织“走进敬老院”“參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专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中获得道德体验。

4.丰富并修正德育内容框架

针对部分德育内容偏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教师应当丰富并修正德育内容框架。首先,要针对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精选德育事例,加入更切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元素。如扬州十岁女孩为疫情捐款、一线记者在暴风雨里坚守岗位等。这些事例既是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不仅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示范作用,应该成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其次,要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德育目标,安排不同的德育工作计划,解决德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比如,一、二年级为一个层次开设日常行为规范课,三、四年级为一个层次开设爱家爱社会爱国的价值观培养课,五、六年级为一个层次开设辨别是非黑白的道德实践课。德育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丰富和修正,理论探究、道德实践、人格塑造都要由浅入深,阶梯式加深难度,以便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飞.学科德育的实施困境与策略突破[J].中小学德育,2019(11).

[2]罗年生.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6).

[3]艾红梅,仁志锋.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10(08).

[4]盛友兴.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