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胃癌系世界性恶性肿瘤,原发胃黏膜上皮细胞,常见于50 岁以上人群,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 ∶1。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胃癌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且呈现年轻化倾向[1]。2019 年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病率居第二位,病死率居第三位,且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2]。为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和256 排CT 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来我院诊治的26 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胃癌患者中,男17 例,女9 例;年龄48 ~69 岁,平均58 岁;病程0.5 ~2 年,平均病程1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有进行性消瘦等。
(1)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应用岛津G4 胃肠机,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至少6 小时,口服产气剂3g+ 温水10mL 后行胃肠道检查;(2)256 排CT 检查,应用GE revolution256CT 机,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至少4 小时,在检查前30min 和扫描前,分别口服温白开水500 ~600mL,先进行平扫,然后进行快速动态三期增强扫描。
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气钡双重造影和256 排CT 对26 例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9%(20/26)、92.3%(24/26);胃癌的总体诊断中,256 排CT 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气钡双重造影与病理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在胃癌分期中256 排CT 的诊断准确率为80.8%(21/26),见表。
表 256 排CT 与病理在胃癌分期中的对比(例)
由于胃癌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胃镜、气钡双重造影和CT。其中,胃镜检查准确率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及不适感,而且胃镜检查只能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无法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病变浸润深度等;气钡双重造影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被临床首选为胃癌传统检查方法,气钡双重造影可以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恶性溃疡征象、胃腔有无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但无法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无法明确病变是否浸润至胃壁内、胃浆膜、胃外组织器官或是否发生转移等情况[3];CT 检查,尤其是多排螺旋CT 具有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等优势,其在胃癌的诊断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胃壁的厚度,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明确病变是否侵犯胃壁以及侵犯的程度、范围,有无淋巴结与远处脏器的转移等情况[4]。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切除、辅助放疗或化疗等方法治疗胃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依据病变是否对周围组织、器官产生浸润及浸润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胃癌的分期等。通常,早期胃癌可采用手术切除根治治疗,而晚期胃癌则需手术切除并同步化放疗辅助治疗。因此,256 排CT 较气钡双重造影更能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判断病灶切除的可能性、拟定有针对性的预后护理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胃癌在气钡双重造影中的主要表现为病变周围的胃壁僵直,病变边缘毛糙,可见双边征,半月综合征(溃疡型),充盈缺损(肿块型),龛影以及皮革胃、胃腔狭窄或梗阻(浸润型)等;胃癌在256 排CT 中的主要变现为胃壁局限性增厚(胃壁的正常厚度为2 ~5mm,超过5mm 视为异常),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胃壁增厚部位呈深浅不同的凹陷,凹陷的边缘可见明显的隆起呈堤状改变[5];胃癌在256 排CT 上分期诊断是依据对浆膜面的观察来大致区分的,胃癌处于Ⅰ期及Ⅱ期时,病变处浆膜面完整,Ⅲ期时病变处浆膜面毛糙或可见结节形成(说明病变已经侵犯浆膜层),Ⅳ期时病变周围脂肪层模糊或消失(说明病变已经突破浆膜层,此征象为病变浸出浆膜层的重要影像指标)。
综上所述,256 排CT 对胃癌的诊断相比气钡双重造影具有明显优势,256 排C T 不仅检出率较高,对胃癌的分期诊断准确性也较高,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显示肿块及肿块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