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芳,蒋琳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为多发心脏病,病情发展迅速、症状显著,如若未给予及时救治及有效护理,可致其生命有极大危险。研究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关键的病因则是冠状动脉硬化,因其破裂所生成的血凝块将动脉进行堵塞,致使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常有胸骨后持久而强烈的痛感表现[1]。预见性护理是新时期新型护理手段,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重大预测价值,应用前景广阔,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2]。此研究将预见性护理引进急性心肌梗死中,获得满意效果,下面就具体过程作如下分析。
以时间段2018.02~2020.01为研究区段,以在此区段接诊患者(75例)为探究对象,均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纳入标准:满足心肌梗死诊断准则[3];心电图可见ST段抬升;伴显著临床症状,如胸痛等;患者知情此研究。排除标准:凝血机制异常;并肝肾功能障碍;对研究未知情。以双盲法分组,即对照组(n=37例)和实验组(n=38)两组,对照组男性人数达21例,女性有16例;年龄临界限43岁、80岁,均龄(62.65±5.16)岁;病程3-10h,均程(7.69±1.02)h;实验组男性人数达23例,女性有15例;年龄临界限45岁、79岁,均龄(57.4±8.6)岁;病程3-10h,均程(7.69±1.02)h。两组相关资料比对P>0.05,可实施比对。
对照组:本组患者以常规护理为主,监测患者指征,按医嘱开展心电监护,并指导其卧床休养,开通静脉通道,备好多巴胺、呼吸机等相关物品,以确保第一时间救治。
实验组:本组以预见性护理为主,首先依据以往风险事件,明确心肌梗死常见风险事件,如未及时救治、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以此为基础实施改进:急救过程中,预先与各科室获取联系,备好器械与药物等急救物品,确保急救速率;心律失常好发于清晨,应重点在此区段进行心电监护的加强,安排专人查房,并对其症状表现实施记录,若有不适立即实施处理,以免症状加重诱起重症并发症;为防治心力衰竭,预见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体位予以关注,将其下肢及头胸部微抬,促进血流畅通,改善缺氧症,同时构建静脉通道,采取利尿剂及血管舒张剂以舒缓病情。②心理护理。因急性心肌梗死有心前区疼痛显著表现,常常使患者萌生一种濒死感,基于这种状态,患者心理难免悲观,绝望。因此,护理人员要严密、认真监视患者心理,待其心绪稳定后展开心理教育,时间以10min为宜,采取诱导方法让患者主诉心中情绪,消除顾虑及担忧,注意,在此过程需进行心理困惑的预见性认知,充分予以患者照料与理解,弥补其缺失情感。③健康宣教。宣讲疾病诱因,借助易懂言语告知患者诊治及护理事项,改善认知水平。强调科学饮食,控制血脂血压,降低不良事件率。
①SAS、SDS评分。经预见性护理及常规护理后进行两组SAS、SDS的有关评价。分值越低越好。
②并发症。对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实施统计分析。
以SPSS20.0软件行数据整合处理,SA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说明,t行检验。并发症用率表示,以x2行验证,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两组SAS、SDS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于统计学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SAS、SDS评分(±s;分)
表1 SAS、SDS评分(±s;分)
组别 SAS SDS实验组(n=38) 10.23±2.24 10.21±2.17对照组(n=37) 14.56±3.05 13.10±2.04 t 7.021 4.940 P 0.000 0.00
在并发症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低,比对明显,具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表2 并发症(n;%)
近年急性心肌梗死患病人数正以逐年增加趋势呈现,其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病变。多数患者发病后常常伴胸骨后亦或是心前区强烈持久性疼痛等表现,少数有上腹部疼痛等应激反应,威胁患者生命。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除临床对症诊治外,还需增加适当护理干预,以防不良事件,降低死亡率[4]。
预见性护理对患者潜存风险及问题进行早期分析,开展有效防治工作,减少风险因素,节约人力与物资。此护理模式着重进行护理风险降低的强调,在实际干预中,经评估患者整体情况,掌握其病情进展,以预见性理念进行工作经验的整体性分析,从而制定规划此次护理目的及流程。本研究结果表示,两组SAS、SDS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优良,这与党丽研究结果一致[5]。此外,整个护理流程极具专业性与预见性,备受患者青睐。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运用预见性护理效果明确,可进行负性心理的显著消除,亦能阻滞并发症,安全性较高,临床值得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