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山东淄博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麻醉科 山东 淄博 255434)
损伤刺激明显、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管理难度大以及术后疼痛显著且持久等是胸外科手术主要表现,不利于患者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全麻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是过往胸科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但因为胸科手术的特殊要求及胸段椎管解剖结构的差异性,使患者围术期呼吸与循环波动性较大,增加神经损伤、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2]。最近几年中,超声技术在麻醉医学领域中崭露头角,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有显著的直观性,阻滞成功率更高,本文主要分析其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00 例肺癌患者均在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治疗,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分级均为I~Ⅱ级,入选病患近期均没有服用有关止痛、抗菌类药物,排除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药物严重过敏史、合并远处转移及凝血功能异常者。其中包括男性62例,女38 例,年龄47 ~75 岁,平均(69.7±5.2)岁,体重55 ~78 ㎏,平均(68.9±5.3)㎏。
术中取侧卧位,术侧于上,使用,常规碘伏予以消毒处理,铺无菌洞巾,于术侧胸椎第6 肋间和脊柱中线相距2.0 ~2.5 cm椎旁间隙选择穿刺位点,联合应用美国产SONOSITE 超声诊断系统,利用超薄消毒薄膜包裹7.5MHz 探头以后和脊柱成角为90°,扫描穿刺位点周边,超声图像提示高回声区是横突,外侧条形高回声带是壁层胸膜,壁层胸膜上方暗回声区对应的是肋骨,下方无声区域则为肺组织。利用1%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后,使用德国产PAJUNK22G 神经阻滞穿刺针在超声探头一端进针,利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椎旁间隙,待观察到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以后输注0.375% 罗哌卡因 0.4mL/kg,一变输注药物一边观察、询问病患症状体征。在注药以后15min 利用乙醇棉棒测试麻醉效果,若在第3 ~9 胸椎神经支配范畴中阻滞侧温度觉消失,则提示麻醉组织成功。
检测患者麻醉前、术后30min、60min 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术前,治术后2h、出院时及2 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3]评估疼痛程度,总分0 ~10 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显著。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30min、60min,患者MAP、HR 略有上升,但和麻醉前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情况(±s)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情况(±s)
时间 例数 MAP(mmHg) HR(次/min)麻醉前 100 111.8±5.9 75.9±3.7术后30min 100 117.4±5.4 79.8±3.4术后60min 100 115.9±10.4 76.1±4.1
术后2h、出院时及2 个月时100 例肺癌患者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s,分)
时间 例数 VAS术前 100 8.1±1.2术后2h 100 4.2±0.8出院时 100 2.6±0.8出院2 个月 100 1.7±0.8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借用一些腔镜仪器协助切除肿瘤与清扫淋巴结,进而实现根治肿瘤的目标,和传统胸外科手术相比较,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出血量少、对患者机体形成的损伤轻微,从根本上维护了肺癌临床治疗效果。但术后多数患者会自感胸部存在明显疼痛,以致痰液排出过程难度增加,呼吸困难,并且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4]。
因而,为减少开胸术中对患者形成的剧烈疼痛,则建议在术中为患者实施更有效的从干预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100 例肺癌病例根治术中均在超声技术引导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其是一种把局麻药物注射至相关胸椎旁间隙中,进而实现阻滞同侧躯体与交感神经,在超声技术引导下利用超声图像清晰的观察到椎旁间隙周边的阻滞结构[5]。该种阻滞方法实施后发现,患者麻醉前、术后30min、60min 时MAP、HR 区别均不明显,提示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神经阻滞能维持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对稳定性,减轻应激反应,有益于病患术后康复;并且术后2h、出院时及2 个月时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提示该种神经阻滞形式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有益于减轻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