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涂鸦是在公共空间通过绘画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涂鸦艺术因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归纳英国涂鸦大师班克西的涂鸦艺术作品,以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出发,对班克西笔下的“动物”“孩童”“恶作剧”“警察”等符号进行剖析,探寻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找寻他的创作风格,从而阐述画家的创作意图和内心情感。
关键词:涂鸦;班克西;视觉符号;图像;风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4
涂鸦艺术是街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诞生之初便不被艺术界认可,视为违法性的艺术表达。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涂鸦艺术逐渐演变成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不再是艺术家纯粹的情绪宣泄,而是成为艺术家表达个人认知的方式。伴随着涂鸦艺术的发展,涂鸦艺术的介质和元素越来越多元化,从单纯的“墙”逐渐转向美术馆、博物馆等。涂鸦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想要表达对世界的不满,而是希望通过作品让大众进行片刻的思考,从中获得启发。艺术作品中呈现的视觉符号往往比单纯的文字更让人记忆深刻,涂鸦艺术也正是通过这一符号与世界各地的大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即使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大众依然能感受到艺术家想要传递的内涵与理念。艺术家班克西是一位向世界发声的涂鸦大师,运用涂鸦模板的方式,通过视觉图像的呈现向大众传递艺术家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意义。他的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和平、反传统、反资本主义等信息,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涂鸦艺术家。本文通过对班克西涂鸦艺术视觉符号的分析,探寻班克西如何通过艺术符号为城市发展、文化观念带来冲击。
1 班克西的艺术创作
班克西是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街头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电影导演和政治活动家。他的作品中常常具有讽刺意味,与黑色幽默相结合。他反对涂鸦艺术商业化,所以作品几乎都是展示在公共空间,并且免费开放。他对“墙”有一种特殊的态度,“墙”也成了他交流艺术的媒介。班克西曾在《用头撞墙》中认为:“如果你几乎一无所有,涂鸦是你仅有的几个工具之一。即使你没有想出一个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的办法,你也可以让别人在小便时微笑……墙是一种强大的武器。这是你能用来打人的最恶心的东西之一。”所以我们常常能在墙壁、街道、桥梁等地方看到他批判政治与生活的作品。他常将自己的想法绘制在“墙”上,通过艺术作品与公众交流,把自己的认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班克西到底是谁,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在他看来,如果大家认识你,就没人愿意聆听你的诉说。匿名的他常常给予人神秘感,身上所具有的反资本主义的英雄气质使他成为艺术圈的名人。行事低调的他常常用艺术作品为世界发声,引人关注。他常常用老鼠、猿猴、小孩、警察、名人等极具特色的艺术符号,表达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评论,极具反对传统、呼吁和平的理想。他的自由精神赋予了他艺术家独特的灵魂。他喜欢涂鸦,为涂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用他的创意与色彩将艺术融入城市环境中,改善城市面貌。班克西坚称:“涂鸦不总是毁了建筑,它其实是改善很多建筑物的唯一途径。”[1]他对涂鸦的执着与奉献也改变了人们对涂鸦的观点:涂鸦并不是乱画,而是需要心灵的感受与富有情感的表达;涂鸦并非不能被认可,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启发人们思考;涂鸦不是破坏城市,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点亮城市,让城市具有活力与色彩。
2 班克西涂鸦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
班克西的涂鸦作品充满了幽默与讽刺,揭露了社会现实,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冲击了观者的心灵。通过分析几组典型的涂鸦作品,找到班克西涂鴉艺术中的视觉符号,从而解读他的创作意图和内心情感。
2.1 动物成“主角”
我们常常能在绘画作品中看到动物,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在班克西的艺术中,我们也能看到可爱的动物——老鼠和猿猴。在他的笔下,老鼠不再是“人人喊打”的形象,它们是天使、精灵、游客、维修工等等,出没在街头,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行为模式,形象憨厚可爱。在班克西的笔下,它们和真实的老鼠差不多大小,像明星海报一样占据整个墙面。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提着录音机,听着音乐,眺望远方的老鼠,脖子上却挂着美元锁链,视觉上的反差让公众看到了人性的虚伪和矛盾;另一只老鼠戴着领带,挂着胸牌,一只手举着伞,一只手提着装满钞票的手提箱,正在回头看,后方用红油漆写着“let them eat crack”,格外醒目;还有用红色油漆写下“我们终将胜利”的老鼠,等等。在班克西的意识中,我们能发现老鼠不再只是动物,也象征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想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同情。班克西通过一系列的“老鼠”作品,表达他想要看到底层人民团结起来,用他们的双手与原有的世界产生抗衡。
除了老鼠之外,班克西还十分喜爱猿猴,他想通过与人类行为最相似的动物来表达更人性化、更直白的寓意。他常常借用猿猴这一符号,开始思考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回归,以及如何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中找到平衡。班克西最著名的一幅涂鸦作品便是《现在,就笑吧》,猿猴们站着若有所思,胸前写着“现在的嘲笑,终有一天我将会改变”,通过衣服上的标语向大家宣告猴子统治地球的纪元即将到来。它们常常像是“正义的化身”,站成一排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2.2 孩子当“武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在班克西的作品中,孩子却成了他控诉战争的武器,呼吁人权,提倡环保。2005年,班克西来到以色列的隔离墙,这堵墙让巴基斯坦的人民看不到远方的景色,让孩童失去了玩耍的地方,让农民得不到生活的保障。他冒着危险在隔离墙上绘制了9幅作品,试图用艺术来打破这沉重、阻碍人权的“墙”。在作品中能看到,有2个孩子在隔离墙上挖出一个洞,洞里是碧海蓝天的景象,仿佛这一美景就在眼前;还有一个孩子拉着气球,随着气球升起,试图穿过这堵墙,飞向天空。通过对隔离墙的涂鸦,表明班克西反对以色列建立隔离墙的政治立场,他的涂鸦真实且令人深思,安全墙之下的安宁真的能让大众自由吗?隔离墙的一边是奔驰的汽车和宽阔的草地;而巴基斯坦的那边,却是失业的穷人和肮脏的环境。
班克西总是通过孩童的天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黑白剪影,让涂鸦更加形象、立体。这些充满活力的孩童象征着快乐,也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除了“呼吁人权”,班克西还是一位“环保人士”,他笔下的孩童也成了宣扬保护环境最好的武器。在一片废墟中,一个男孩提着红色油漆桶,旁边写着“我记得这里都是树”,男孩的眼中充满疑惑,鲜明的红色字迹和一片废墟交织在一起,凄凉的环境中发出丝微的声讨,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思。
2.3 名人的“恶搞”
班克西常常对名画做出一系列恶作剧的行为,发挥想象,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名画的认知。相比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大量复制名人头像,引起轰动,班克西可谓是更加放肆,向权威发起了挑战。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也成为班克西“恶搞”的对象,他笔下的“蒙娜丽莎”衣着宽松,戴着耳机,还扛着火箭发射器,动作有失文雅。
除了“恶搞”名人,班克西还试图挑战艺术圣地的场所,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地将自己的作品与名作调包,博物馆与观众时常后知后觉。他认为,人们来美术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地方欣赏,这其实是大众消费文化,并不是艺术。艺术依然只是少数精英来完成,何时展出、展出什么等问题不是由公众自发性决定的,公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是没有发言权的。他的“恶搞”行为看似带着艺术家的趣味性,实则是对精英文化发起挑战,想要打破这种垄断的艺术。例如,他的“恶搞”作品《拾穗者》,打破了原有朴实的农民妇女的形象,而是将其中一名妇女放在框边悠闲地抽烟,眺望远方。他这种颠覆传统的行为也是源于其对涂鸦文化的探索,他希望打破原有的认知,让人们能接受涂鸦的同时享受涂鸦文化。班克西认为,艺术就是应该在危险的地方创作一些自发的东西。如毕加索所说:“对于破坏的向往同样也是对于创造的向往。”
2.4 警察的“丑化”
“一些人成为警察,是因为他们想让世界变得更好;而一些人成为所谓的‘破坏公物者,也是因为他们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2]班克西在作品中出现过大量嘲讽警察的作品,所以他常被警察视为“破坏者”。经常与警察周旋,作品也常常遭到损坏。班克西常常将关于警察的作品绘画在屋顶和桥梁上,他是这样解释的:“警察的帽檐儿总是低于双眼,这让他们最多只能看到离地面六米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在屋顶和桥上涂鸦如此容易。”他曾说过,欺骗警察是不会错的,所以在涂鸦作品中,他所描绘的警察形象总让人难以想象。例如,在街头拥吻的2名男性警察,看上去仿佛十分温馨,主体是典型的黑白色,用亲密来体现警察人性化的一面,或许也是想试图用男警察的亲吻推动同性恋法的认可;还有弯着腰对着泰迪熊女孩搜身的警察,女孩的衣着是红色,背对警察显得十分无助,黑白色与红色的强烈对比让警察搜身这一行为显得格外刺眼,暗含讽刺与黑色幽默。其实这些形象放在生活中是明显不合逻辑、过于夸张化的,警察在这里其实是被“丑化”了,班克西正是以这种嘲讽警察的方式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以及对禁止涂鸦的抗议,更表达了一种对当前政治体制的不满。他曾自嘲道:“一件艺术品需要两个人来完成,一人创作,另一来自议会的人随后赶到用喷砂法将其清除。”
3 永恒与短暂之间的风格与意义
3.1 永恒的思想和光芒
“神秘”是班克西独特的个人色彩,尽管在艺术界班克西有很多仰慕者,可是没有人见过他本人的样子,与他相关的照片多是佩戴面具或背影。尽管没有人能准确描述谁是班克西,可是街道上的人们都能讲出他的故事。他在著作《墙壁与作品》中提到,他涂鸦时总是会被警察追赶,有一次他躲在垃圾车下,偶然间发现了垃圾车底部印着的序列号,由此给了他新的启发——运用模板创作。模板涂鸦是先将作品绘制在纸板上,随后将轮廓镂空,最后用喷漆对准绘制图案。这种涂鸦方式耗时較短、方便复制、成像清晰。班克西将一系列复杂的模板技术运用到涂鸦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正是给予这样的神秘性,班克西与许多街头艺术家不同,他的作品常常会触及许多社会与政治问题,模板作品充满了幽默色彩。在模板涂鸦的体系下,他利用墙壁、桥梁、牌子等,通过动物、孩子、名人、警察等视觉符号形象,绘制一些极具讽刺色彩的图像,引导公众思考关于政治、战争、消费、人性等严肃的社会问题,推动了涂鸦艺术在城市的发展。
3.2 短暂的意旨和表达
班克西艺术作品的意旨常具有时效性,短暂而有力,与社会诉求相符合,作品往往能与观众“对话”,让人印象深刻。在街头看到他的艺术作品,常常会被逗笑、赞成或者质疑。模板涂鸦最大的特点是能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使用,第一次看到一幅图案,或许印象不深刻,可当我们多次看到相同的图案,便会主动形成意识进入心灵。班克西的涂鸦常以黑白两色为主,强烈的色彩对比,简洁明了,个人风格突出,极具生命力和张力,充满了颠覆性、诙谐的特点。色彩鲜艳的客体常常与黑白色主体相互映衬,吸引公众的视线。或许我们总能在作品中看到他的反讽和夸张,但更多的是能让公众微笑或震惊过后产生叩问心灵的力量。班克西拥有向世界发声的姿态,以“神秘”人物的身份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个人意旨,成为社会强有力的调解者。
班克西曾说:“想象在一个城市,涂鸦是合法的。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他们喜欢的地方涂鸦,每条街道都被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写满各种句子。在这个城市里,你在公交车站都不会觉得无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派对,每个人都受到邀请,而不仅仅是房地产经纪人和大型企业……”[3]班克西在世界上产生影响主要源于他的反叛精神,通过有力的涂鸦作品为社会底层的人群呐喊。他没有被艺术市场所影响,一直在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黑白色调的主体,具有颠覆性的形态,充满着反讽意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挤压,而涂鸦艺术却起到了舒缓心灵、解放人性的作用,给城市带来独特的视觉文化,为街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德拉·马坦萨(美).别靠墙,油漆未干![M].刘晓萌,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46-51.
[2] 班克西. wall and piece[M].台湾:大家出版社,2011:21-22.
[3] 吴珂.班克西艺术中的视觉符号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刘玥(1996—),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