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畅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西九江 33200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急慢性肝衰竭乙型肝炎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人体受到感染后,HBV 可在体内大量复制,致使病毒蛋白抗体[主要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高度表达,诱发免疫细胞活性,促使其增殖及活化,引发人体免疫发育[1]。而过度免疫应答可能致使肝细胞代谢失常,最终坏死,引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对于常用药物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的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3]。本研究探究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1—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34~73岁,平均(52.38±5.42)岁;体质量指数20~25 kg/m2,平均(22.06±1.24)kg/m2。试验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5.08±4.17)岁;体质量指数19~25 kg/m2,平均(21.49±1.58)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中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4];(2)既往存在慢性肝损害或慢性乙型肝炎;(3)近6个月未曾服用过核苷酸类药物;(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2)合并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或肝衰竭的患者;(3)合并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4)合并精神异常或中途退出的患者。
两组均给予心电图监测,改善局部微循环,纠正酸碱平衡,维持电解质平稳,营养神经,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秋山片剂株式会社(日本),国药准字J20130077,规格100片]保肝,口服,成人2~3片/次,小儿1片/次,3次/d;同时针对性治疗其他基础疾病。
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25,100 mg×14片)治疗:遵医嘱服用,推荐剂量0.1 g/次,1次/d,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试验组给予恩替卡韦胶囊(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11,0.5 mg×14粒)治疗:遵医嘱服用,推荐剂量0.5 mg/次,1次/d,空腹服用(餐前或餐后至少2 h)。
两组均持续给药6个月,6个月后观察疗效。
(1)比较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分别于用药前7 d 及用药后30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采用普利生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C2000-A 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2)比较两组转归情况:分别于治疗后1、3、6个月,记录两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及病死率。
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PT 均低于治疗前,ALB 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LT、AST、TBIL 均低于对照组,ALB、PT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ALB(g/L) TBIL(μmol/L) PT(s)对照组 26 治疗前 402.85±36.57 378.42±25.68 31.28±5.27 359.84±38.94 31.04±3.43 治疗后 97.68±32.59b 195.82±21.46b 32.54±4.75b 75.68±32.43b 15.38±1.36b试验组 26 治疗前 403.57±39.64 379.85±24.79 32.07±5.11 361.57±36.92 32.15±2.96 治疗后 41.53±28.36ab 75.61±20.49ab 41.29±5.83ab 30.15±25.66ab 16.27±2.03ab
治疗后1、3、6个月,试验组HBV-DNA 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HBV-DNA 转阴率及病死率比较[例(%)]
急慢性肝衰竭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长期不愈,可能致使肝脏严重受损,AST、ALT、TBIL 水平上升,引发人体代谢障碍,增加黄疸的发生风险。ALB、PT 作为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其水平的高低直接代表了人体凝血功能正常与否[5],因此,对急慢性肝衰竭乙型肝炎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抑制HBV-DNA 复制,阻碍病毒细胞远处转移及扩散,抑制肝细胞病毒基因表达,保护肝细胞功能,维持肝功能正常[6]。恩替卡韦作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可经由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与HBV 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抑制病毒多聚酶活性,并抑制HBV-DNA 正链合成[7]。恩替卡韦可广泛用于病毒复制活跃、ALT 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ALB、PT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恩替卡韦可有效调节患者肝功能状态,抑制肝细胞病毒表达,减轻肝脏损害,维持肝功能正常代谢。治疗后1、3、6个月,试验组HBV-DNA 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恩替卡韦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转归效果,促进病毒转阴,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优化凝血功能,促进HBV-DNA 转阴,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