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梓健
福州方言“做半旦”在年长者耳中一定是再熟悉不过的词汇。“半旦”其实也称为“半段”或“半丈”。福州“半旦节”,是福州地区一个特有的村庆节日,也是福州地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曾介绍,“做半旦”即为“夏收夏种”,一年时间过半之后庆祝上半年的丰收,答谢农忙时亲友的“换工”等帮助。“半旦节”的周期较长,但有个特点,一定是在农历七月之后,并且各家各户轮流操办。“半旦节”闹得最有名的应属福州市闽侯上街一带,那里流传着“九月起,不买米”的俚语,说的便是闽侯上街这一地区从农历九月起,就天天有村庄“做半旦”,村民们可以轮流请客吃饭,不用在自家做饭。这也说明了“半旦节”其实就是一个食俗节庆,更准确点说,其实“半旦节”是一场庆丰收、农工总结的农事活动。
有人认为,“做半旦”其实就是福州人口中的“菩萨诞”,他们认为福州方言发音的“半旦”,也可称为“半诞”或“搬蛋”。在宗亲观念较强的地区,“做半旦”一般都是由村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组织族人或村民在宗祠里共同祭祀祖先,每年在先祖生日的这一天,全村人共同祭祀“神诞”,祈求平安,同时,也祭土地,以庆丰收。但实地调查中许多村落甚至一条马路之隔的邻村在“做半旦”时,并没有祭神仪式。这便与人们所说的“半旦节”就是“菩萨诞”相违背。笔者就这个问题咨询过许多村民,连一些老人家都只能用“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来概括。也有的人认为“半旦节”其实就是中元节。中国自古将正月、七月、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为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佳节,即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曾表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因为“七月半”又叫“鬼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香祭鬼、谨言慎行。相对国内其他地方,福州少有人过“鬼节”,多数人把这天当成尽孝之日。因为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有着密切联系,在佛教中被称为“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有倒悬之意,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器可解救已经逝去亲人的倒悬之苦。相传,目连为减轻其母亲的罪孽,邀十方僧众做盂兰盆,用以普度超生其母,因此“中元节”又有“孝子节”之称。201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也许正是因为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并且越来越受人们的推崇,而福州有的地方的村民也在这一天操办“半旦节”,久而久之就有了“半旦节”就是“中元节”这一说法。就福州“半旦节”是否是“菩萨诞”或是“中元节”,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们考究与论证。
但在对现有资料的检索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与福州“半旦节”极其相似的节日——“半年节”。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佳山坞村,流传着800多年历史的“半年节”。早期在福建闽南地区的漳州人和泉州籍的同安人,也保留着“半年节”的习俗,就连台湾早期的漳州籍、同安籍人士,也都保留吃“半年圆”的习俗。而最具特色的,便是分布在中国西南一带的瑶族,他们的“半年节”,也叫作晒衣节,是瑶族重要性节日中仅次于过年的第二大节日。瑶族人将年中间的六月初六这一天定为“半年节”,并将“半年节”定于早上过。因为早年间的生活条件差、生活水平低,人们只有在特别重大的日子里才会多准备一些好吃的,甚至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吃到荤菜。同时,当时的医疗水平低,许多老人挨不到过年就已病逝,据传他们很想过一个年,阖家团圆,却不能得偿所愿。瑶族的年轻人们为了满足老人们过年的愿望,就将六月初六定为半年节,在这天准备好吃的东西,和过年一样。也正因为过去生活水平落后,每逢过年,大家为了阖家团聚,才会将食物准备得异常丰盛,但也招引土匪山贼们伺机抢劫。人们为了躲避土匪,赶在大早上把年过了。后来,在早上过年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也影响着“半年节”。瑶族人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应属在“半年节”晒衣,在这一天,瑶族人没有任何忌讳,都将自己的衣服拿出来晾晒,甚至老人过寿时准备的寿衣等各式各样的衣服都晾晒于阳光下,吸引着小孩嬉戏其间,也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一番热闹与风味。
“半旦节”究其根本,还是以宴请亲朋好友相聚吃喝的“食俗”为主。“半旦”亦是“半丈”,而“半丈”即为“五尺”,“五尺”在福州方言里是“有喝”的谐音。因此“半旦节”在民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操办“半旦节”的家庭邀请的宾客,可以携朋带友,从而,便有许多陌生面孔聚焦东家“做半旦”,场面十分庞大热闹。久而久之,年过半载,闲暇之余的村民们相互庆丰收、总结交流农作经验就演变成了以宴请吃喝为中心、炫耀自家经济财力的场面。再后来,许多村落借由“半旦节”演变出攀比、浪费、赌博陋习,渐渐失去本味。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曾说道:“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半旦招待都比较简单,吃的拌面扁肉,喝的家酿的青红酒,同样其乐融融。”而现在的“做半旦”,文化气息少了,攀比性质的请客风气却逐年高涨,有的人家中更是摆上几十桌,花重金请来一些商业明星在饭宴上表演,像是在给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朋友“炫富”。在田野调查中,也有一位老人家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因为邻家的年轻人在深圳工作,每一年的9月份都会拖家带口回老家操办‘半旦节’,因两家关系好,常年都宴请他们。可近几年,邻家的‘半旦节’越摆越奢华,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自家的年轻人在‘做半旦’回请时,需要节省日常的开销甚至向亲戚借钱来操办。”这种“面子”上的礼仪被放大,扭曲了原本“半旦节”的初衷。
“半旦节”这一村庆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载体和形式,是一个以“友情亲情”为主题、“饮食”为内容、“交流”为目的的民俗节庆活动,村民间呼朋唤友,不论认识与否都热情相聚,图的就是一个喜庆热闹,分享喜悦。“做半旦”的经久不衰,体现出福州人骨子里的热情与好客,福州人虽不善表达,但他们借“半旦”这样豪放的习俗表达心意,这才是应该让后人传承、保护的优秀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