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宝章
1982年1月,一部以少林武僧报父仇为题材的电影《少林寺》在香港公映,随后引进内地并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借由电影这一现代大众娱乐形式深入人心,“少林美名天下扬”。
这个少林,就是在中国佛教界被称为禅宗祖庭,在武术界被誉为“泰山北斗”的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传说当年印度高僧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参禅悟道,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禅宗,达摩也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然而令少林寺名扬四海、妇孺皆知的则是它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武林故事。这些故事,使少林寺成为无数武林传奇的源头,近百年来扑朔迷离的南少林疑案即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刀光剑影,恩怨情仇,夹杂着忠奸善恶、民族大义,由电影《少林寺》引发的武侠热也延烧到对与之相关历史事件的关注。在福建,有关南少林的传说以及寻找南少林寺的活动便是从那时开始重新升温的。
近代武术名著《少林拳秘诀》载:“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闽中概念较为宽泛,福州、莆田地理上都可算是闽中。
所谓南少林,是指嵩山少林寺在南方福建省境内所建的分寺。明末、清初以前,各种史志和笔记杂志中鲜有“南少林”或“南少林拳”的记述,只是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关南少林传说才骤然多了起来,这些传说多与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活动相关联,并有许多史料、小说以及民间戏剧等与之相呼应。而关于它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由进入福建的则众说纷纭。
说法一:唐初“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和尚建于泉州。1990年泉州华侨大学青年教师林少川发现一本清朝晋江东石人蔡永蒹(1776—1835)所著的杂记类著作《西山杂志》(成书于清嘉庆年间),其中“少林寺”条记载说:“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该书又记载泉州少林寺历史上曾三次被毁。第一次因寺僧反对闽王王审知依附后梁被毁。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因为少林寺僧人反对蒲寿庚降元,元军将领奇握温思儿和唆都率3万大军攻打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愤。”“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也……亡入德化。”第三次因闽人胡惠乾在广东为报杀父之仇,殴打粤人,伤人甚多。粤人报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下诏焚毁少林寺,“从兹无敢复修者。”《西山杂志》属于杂记类著作,不是正史,所载事件,讹误百出,甚或子虚乌有,实难作为信史资料,其杜撰的“十三空”之智空和尚,亦与北少林寺的有关碑记不符。
说法二:唐初“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和尚建于莆田。据河南省登封电视台甄秉浩叙述,嵩山少林寺第29代名誉方丈德禅大师1990年4月在与其交谈时说:“当年我师爷贞俊和尚常对我说,继禅宗祖庭之后,建筑最早的就是莆田九莲山这座南少林寺了。它建筑在李唐贞观年间,当时是最兴盛的了。”德禅大师还向甄秉浩讲述了一段莆田南少林寺的建寺传说:李世民在收服了江南张善相、薛举、杜伏威三路反王后,杜伏威手下大将辅公祏不服。李世民杀辅公祏,其手下路得才又聚众沿海,沦为海盗,骚扰百姓。奉太宗之命,已受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昙宗派道广和尚和僧满、僧丰三人,带领五百僧兵前往福建沿海讨伐路得才,几经周折,平定了海盗。事毕,沿海百姓希望他们在当地建一分寺。道广和尚回祖庭见昙宗,昙宗当即作一偈答复:“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千里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道广和尚听后,知道昙宗是要他们在福建找一处同嵩山九顶莲花相似的地方,建一座少林寺,传播大乘禅宗。回到福建后,道广和尚与同门师兄弟跑遍了沿海的山山水水,终于在莆田建起少林寺。寺院曾有过一段较长的兴旺时期,至清朝初年,由于害怕南少林和尚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准派率领官兵三千人,夤夜包围少林寺,四面纵火,为一网打尽计,间有未经灼毙者,亦悉歼乱箭之下……”
说法三:明朝嘉靖年间垣然和尚建于泉州。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师1983年所著《少林寺武僧志》称:《少林寺内传》载,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嘉靖皇帝嘉奖。其时倭寇为害东南沿海,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师受命带领30多个打出山门的武僧到福建平倭,在泉州建立了南少林寺,做了该寺的方丈。
南少林毁于何时?上述传说大都指向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说是清军入关后,南少林寺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和洪门子弟的聚义厅,大批反清复明义士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隐身山林,成立天地会,或与郑成功势力勾连,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遂被剿灭,寺院被焚毁。这些传说都与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有关。
泉州南少林寺
1984年初,泉州市在位于东岳山仁凤村的东禅寺挂出“东禅少林寺”的木匾和“少林古迹”的照壁,并刻了一块“南少林寺遗址”保护碑,声称这里是南少林所在地。泉州南少林的出处主要见于明抄本《丽史》、清中期抄本《西山杂志》和清末出版的《万年青》等,其中有“读书少林寺”“居少林寺”等字句和“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等情节。这些书多属小说、杂记,均非正规史志,所记资料非常芜杂。另据泉州文史工作者介绍,1962年,泉州市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市内东岳山仁凤村东禅寺前挂有“少林古迹”匾额一方,相传是晚清时所书;寺院大门还有一副对联“东岳名山称第一,南拳祖地本无双”,但或已遗失,或仅为当地故老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
泉州挂出南少林牌匾引起福建其他地方尤其是莆田市的强烈反应,认为“仅凭一篇体裁属恋爱小说的手抄件里两处抽象的描述和几则民间故事,就宣布东禅寺为南少林寺,显然不符合考证历史遗址的程序”。相反,近代天地会的相关资料中提到,南少林寺在福建莆田。如《近代秘密社会史料》(萧一山著)载“少林寺在福州府福田县九连山”,《中国秘密社会史》(日本人平山周著)称“少林寺在福州府浦田县九连山”。清末徐珂在编纂《清稗类钞》时认为福州无“福田”“浦田”县名,而它又与“莆田”县名最为接近,遂把天地会文件中的“福州府圃龙县九莲山少林寺”“福州府浦田县九连山少林寺”等径改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这种说法也被现代一些史学家如范文澜、李方晨、邓子琴等人采用。
泉州的行动激发了莆田市尽快在自己区域内寻找南少林的决心。1989年夏秋之际,莆田市文史工作者在距莆田县城北约35华里西天尾镇的林山村,找到一座废弃的林泉院寺院遗址,并在林泉院遗址附近找到了两口石槽。一口石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以嘉祐癸卯九月造住持比丘(身+本)茂立”,说明该寺有僧兵;一口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治平二年乙巳岁二月日造”,说明该寺练武之风盛,需要经常药浴。(“嘉祐”“治平”均为北宋年号)在林泉院寺址北面约500米,还有一座据称建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的“红花亭”,相传是“反清复明”义士们歃血为盟的地方。莆田文史工作者据此认为,林泉院既然有僧兵和大型练武场所,再结合各种资料和民间传说,林泉院应就是历史上的南少林寺无疑。1989年11月21日、22日两天,《中国体育报》连续在头版位置刊登了关于莆田发现南少林寺遗址的报道。此后,莆田市文史工作者又从南宋状元梁克家编纂的《三山志》以及《福清县志》《兴化县志》等地方志中找到“林泉院”在莆田“清源(远)里”,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的证据。1990年4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名誉方丈德禅闻说莆田已找到南少林寺遗址,专门写了“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一幅题词,托人送到莆田。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开始对林泉院遗址进行发掘,又发现了几个石槽和一批底部有“林泉乙丑”“泉山”“库司用”“常住”等墨书文字的瓷碗、瓷碟等文物,证明此寺的确叫林泉院,至迟在北宋年间香火已非常鼎盛。1991年9月14日至16日,中国武术学会、福建省体委和省武术协会在莆田市联合召开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北京、河南、四川、广东、甘肃、广西、福建等地的武术、历史、考古、宗教等学术界专家30多人与会,并形成如下结论:“根据现有文献和第一期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及所搜集的诸多文物,可以确认林山村寺院遗址,就是历史悠久的重要禅寺林泉院遗址。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至迟于北宋中叶仁宗嘉祐年间,此寺业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重要中心。”“基本判定: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
针对莆田市的说法,泉州市文史专家反驳说,福清境内原有清源里和清远里两处地名,一字之差。清源里后划归莆田所辖。《三山志》《八闽通志》等史料明确记载,建于陈永定元年(557)的林泉院在福清县清源里,《八闽通志》载莆田县亦有一座林泉院,莆田市发现的林山村林泉院即在古清源里所在地。《八闽通志》卷79兴化府莆田县寺观条载“资福院、北平院、林泉院、龙藏院、灵鹫院……以上凡九十院俱废”,说明最晚在《八闽通志》成书的明弘治二年(1489),位于莆田清源里的林泉院已经废圮,何谈成为反清复明义士聚会的据点!莆田称清源里林山村的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是明显的“张冠李戴”。
就在莆田、泉州为谁才是真正的南少林发祥地争执不下时,1993年4月30日,福清市侨办主编的刊物《玉融乡音》突然刊登一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副教授刘福铸的文章《福清也有少林寺》,指出《八闽通志》记载少林寺在福清新宁里。文章如石破天惊,引起了福清市文史工作者陈华光、余长通、俞达珠等人的注意。经过进一步搜集资料,他们发现在宋淳熙梁克家《三山志》,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福州府志》,以及清朝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等史志中都明确记载少林寺在福清新宁里。
1993年6月,陈、余、俞三人前往东张镇古代新宁里所在地寻找少林寺遗址,终于在少林村找到少林寺遗址,并在附近的一座石桥上发现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银造下洋石桥一间”字样的少林桥桥志铭。以后三天,他们在遗址周围又相继发现了刻有“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大观四年十二月日题”的大石盂(“大观”为北宋徽宗年号,大观四年为公元1110年),和刻有“少林院僧显清舍石梁一条,显常一百文”的桥志铭,以及一批石础、石碑。在少林村调查时,他们还搜集到多本《请神簿》,发现所有《请神簿》中,除了请“福清城隍神主”外,“少林寺伽蓝”、少林寺“土地”、少林寺“库司大王”等诸神祇同在被请之列。此外,在少林寺周围还有许多以少林命名的地名如少林村、少林桥、少林路、少林溪、少林洋、少林境、少林庵、少林大丘、少林驴路、少林尾等等。一千多年来深锁在历史迷雾中的南少林寺终于第一次清晰地露出了真容。
此后,福清市开始向海内外宣布,福清发现南少林寺遗址,地点在东张镇少林村。省内外,包括国家文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陆续来到福清南少林寺遗址考察,均对发现的文物深信不疑。1994年4月19日,嵩山少林寺33代法师(首座)释永寿专程到福清考察后,郑重宣布:福清东张发现的少林院遗址,就是南少林寺遗址。
福清南少林寺遗址
1995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和福州市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福清少林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又挖出大量文物,如石槽、石碾、石碑、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等上千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20多件瓷器底部烧有墨书的“少林”(7件)、“少林院用”(1件)、“少林大王”(2件)、“少林会司”(2件)等字样。至此,南少林寺遗址即在福清的事实已确定无疑。遗址发掘表明,至迟在北宋年间,嵩山少林寺已在福建建立分寺。至于建寺的原因,笔者认为也许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富于传奇,而仅仅是禅宗自身传播的需要,正如元朝初年北少林福裕禅师也曾在北方和林、蓟州、长安、太原、洛阳等地修建少林寺下院一样。
福清少林寺坐落在少林自然村九莲山弥勒峰南麓,背山面溪,朝东偏南,东面为五老峰,北面为嵩山,寺前有少林溪,流向与北少林寺旁的少阳溪相若。五老峰与北少林五乳峰几乎一模一样,地貌与嵩山少林寺也十分相似。北少林第33代法师释永寿在对福清少林寺遗址进行考察时曾惊叹,这里山、水、形胜都与北少林寺相似。“这是当年少林寺和尚效仿北少林寺祖庭苦心选择的结果。”
2001年,笔者曾陪同福州市委某领导参观福清少林寺。该领导惊讶于为什么福清少林寺地形地貌与北少林那么相似,而且寺名也叫少林,背后也有叫“嵩山”的山峰,难道是巧合吗?我对曰,地形地貌自是当年少林僧人精心选择的结果,而山名和寺名相同,亦是有意为之。正如唐朝高僧福清人希运禅师先是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出家,后来到江西鹫峰山开山建寺,因想念祖山,乃把鹫峰山改为黄檗山、寺名黄檗寺一样。又如今日台湾岛内,有大量与大陆同名的乡镇,均是迁岛大陆百姓不忘根本怀念家乡而起的名字。领导称是。
如今,泉州、莆田、福清三地关于南少林遗址的争执已基本尘埃落定。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罗炤教授所言,福清少林寺(明代院改寺)的资料,集文献、实物于一体,“都是信史,是无可挑剔的”,“是最过硬的,令人信服。”但是莆田、泉州文史专家们所做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拨开福建南少林寺的历史迷雾做出重要贡献。在互相质疑、辩驳和探讨中,他们不仅廓清了不少史实中的谜团,而且为发现南少林寺提供了大量宝贵史料。他们对南少林在福建的描述并非没有价值,也不能说历史上少林僧人就从来没有在泉州、莆田活动过。在福清少林寺存在的数百年时间跨度中,禅宗教义和少林拳术势必随着寺院间的交流和僧人流动而传至福建各地。从广义上说,他们都可以自称是南少林传人,甚至在历史的某一时期,南少林在某个地区发扬光大,形成福建禅宗或拳术的中心也不是不可能。据明弘治二年(1489)《八闽通志》记载,福清“少林寺”在此前已经废圮(见《八闽通志》卷75“寺观·福清县瑞云寺”条注“七十六寺今废”)。废圮后的南少林在福建还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又在何处?明末清初南少林僧人在“反清复明”的秘密会社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今天在福建泉州、莆田、福州、漳州等地流传着的种种南少林传说,难道都只是小说家者言吗?南少林的研究也许才刚刚翻开一页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