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我国5G商用正式启动。根据IMT-2020(5G)推进组发布的《5G 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指出:更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峰值速率、更大的连接数密度和流量密度以及更低的端到端时延和更好的移动性,正是5G技术的先进所在。根据评估,在未来十年内,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中收入群体规模性增长,“00后”成长为社会主要劳动力,这四大因素将影响到全球媒体行业(包括出版业)的变革和数字化转型,我们即将迎来“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的数字时代,5G的诞生,将巨大而深刻地改变我们当今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推动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
而出版业,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个传统产业,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其载体经历了甲骨文本、青铜铭文文本、竹简木牍文本、缣帛绘写文本、纸质印刷文本等五种传播介质形态,在今天也迎来了数字形态文本嬗变的风口。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书籍,是文明交流的载体。从最早的甲骨到当代的电子书,肩负传递文化和承载文明重任的出版行业,该怎样更好地应对这场数字化变革呢?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2015年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地指出,“变革和融合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激发出版融合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出版企业要在改革浪潮中坚定信心、明确思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求生存、谋发展。除了维持好传统的与作者、读者、发行商、书店的联络之外,还要与新媒体企业、网络公司、高新技术提供者加强合作、密切联系,以不断增强的图书传播运营能力,实现图书产品的加倍增值。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而数字出版恰逢其时,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为1936亿元。至2016年,这一数字跃升为5720亿元。数年间,产业规模累计增长了2.95倍,充分展现出这一新兴产业的蓬勃生机。随着5G应用的即将到来,人工智能技术、VR、AR、MR、穿戴设备等技术也将大放异彩,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下一代颠覆性技术,也将大大拓展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提供路径便捷。
与数字出版同时兴起的,是社会化阅读的广泛倡导和深入人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4607万。社交网络的高普及率,使阅读平台更加多元,极大拓展了数字出版的内涵与外延。与此同时,新闻、听歌听书APP、影视剧、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已经从PC端向移动端发展得更加明显。随着知识付费开始推广,数字内容的经济价值日益提升。随着技术的发展,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我们也许会迎来新一轮红利,用户又会从移动互联网迁跃到新的、更高级的网络形态上去,催生新一波红利。
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被排斥在新兴产业链盈利模式之外。当前我们广泛讨论“出版融合项目”,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本质上缺乏市场前瞻性,尚未跳出传统营销模式的格局。比如,最近火爆的淘宝直播,网红主播带货卖书,虽然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客户,促进了某社某本书销量,但敢吃螃蟹者毕竟是少数,且图书行业和快消品相比,从选题策划到成书发行,周期较长,短时效果不能指导长期发展,所以更适合出版社或书店清理积压的图书库存,并不适用于品牌打造和产业升级。
同时,近年来很多出版机构,不管是大型出版社还是民营书商,都把目光瞄准了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视听娱乐领域,抢购IP,营销话题,通过抢购网络图书版权,加大IP开发力度,以期在IP作品影视化或游戏化大获成功的同时,所开发的一系列衍生品包括原本的图书产品能够获得读者青睐,促进销量。
这本质上和流量带货类似,虽然短期内能收获大量经济效益,但竞争激烈必然导致IP良莠不齐,需要编辑有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选出贴合主流文化基调,弘扬正能量的好作品。并且,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年轻读者对纸质书的生疏感,仅寄希望于一个IP成功与否,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这是高风险的,不利于出版企业长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益严格的出版法规出台与审查周期的漫长,导致出版企业谨小慎微,应对市场能力趋弱,加之过去几十年来书号管理制度促成了出版社在市场中的垄断格局,造成大部分出版社虽然早已转企改制,仍面临自身转型困难,遗留问题尾大不掉,靠吃老本维系收支平衡,无法适应市场化挑战等问题,缺乏自我革新和断尾求生、求新求变的勇气,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选题和时效性,降低了图书产品的质量。
当下大部分读者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习惯了免费获取的资讯信息,大部头的图书产品和尚不知名作者的著作,除了靠网店的大力度打折促销吸引读者,或者政府支持的采购项目外,难以为继,入不敷出,大量实体书店经营困难,倒推出版社举步维艰,转型更加困难,这反映出传统出版企业曾套用了若干年的“闭门早熟”模式已日趋僵化、亟待改革,否则不止出版企业受损,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都缺乏效益增长点和规模吸引力。
在实际操作中,媒体融合也给出版业注入了强心剂,带来新的生机。以2019年笔者所在出版企业为例,为深度开发图书选题,我社主动谋求突破,与武汉理工大学现代纸书项目达成合作,推出了《名校课堂》系列、《21世纪潜能》等图书的深度媒体融合版本,取得较好的效益和读者好评。以《21世纪潜能》丛书为例,这是一套开发人类智力潜能的图书,由德国资深心理学家编写,包括《智力测试法》《潜能才华天赋》《创造力的训练》《记忆力的训练》等,是国外大热的潜能开发类图书,有智商测试、才华开发等内容,并趣味丛生地配套了相应的测试题,第一版时市场反响热烈。在拿到版权引进中文版后,除了图书本身,以“所有人智力都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为话题,我们为其配备了线上教学资源和互动平台:配有学习视频,潜能开发学习视频,读者扫码就可以用手机在线观看。配有自测练习,掌上完成训练,帮助家长培养孩子一颗聪明的大脑。配有专题问答,国内心理学讲师重难点潜能问题详细解析,助读者全面掌握方法。配有读者圈,与智力教练和其他读者互动,还可分享自身的学习成果和疑问。后期还将即时传输媒体文件——高清图片、视频、音频,甚至3D模型,在二维的图书中加入更多更好的AR和VR的沉浸式体验,让受众能够在三维场景下探索新的阅读体验。并筹办线上潜能思维大赛,以原著图书为蓝本,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的各方面效能。
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技术将不断赋能媒体融合发展。于出版从业者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是责任更是使命!出版融媒体,在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上对企业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出版融合人才不仅要洞悉图书传播的规律,还要研究传播介质、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学习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熟悉读者画像和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以科学的图书传播理念指导和磨炼自身的图书产品传播渠道运营能力。
传统出版业在曾经的辉煌历史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出版从业者,也挖掘和培养了大量优质的作者资源,这为我们在融媒体时代保证“内容为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蓄藏了出版企业重焕新生的生命力。我们要在日益细分、更新迭代快速的数字时代,将编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理解读者需求,细化、专门化我们的图书产品。在转变自身认识的同时,编辑还应介入前期创作环节,引导作者在创作编写图书产品时预先考虑到该如何适应融媒体的要求,相信在出版团队、编辑团队、作者团队共同探索下,我们能开发出更适宜的内容生产研发模式,以更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
尽管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当然,对于出版业来说,内容永远是核心,内容才是读者的精神粮食,其他的传播方式方法只是蛋糕上精美的裱花和入口的刀叉餐具,只有重视图书内容质量,进一步提升选题的时效、广度和深度,再以先进技术加持,在音视频、AR、VR、AI等互动领域持续推进,探索智能网上书店、智能作家访谈、智能读者群打造,实现智能媒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挖掘新技术潜力,努力构建“融媒体5G+”产业体系,实现媒体的跨界深度融合发展,才会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占领高地。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G融媒体出版,我们在学中摸索着做,顺势而为,趁势而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