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俊建,郑颂浩,刘新冬,王高猛
(兰考第一医院 骨一科,河南 开封 475300)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属于手部骨折中常见类型,多影响关节面,而部分粉碎性骨折极易导致关节面破裂或者塌陷,从而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1]。临床治疗方案较多,如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等,操作简繁各异,且疗效各异,无统一治疗方案标准[2]。目前,随着微型固定开发及应用,其具有固定牢固、操作简易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3]。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一医院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兰考第一医院诊治的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予以对照组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男15例,女16例;年龄20~35岁,平均(27.54±3.72)岁;骨折类型为开放性13例,闭合性18例;骨折原因为摔伤10例,车祸伤13例,斗殴伤8例。予以研究组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男17例,女14例;年龄20~36岁,平均(27.98±3.98)岁;骨折类型为开放性16例,闭合性15例;骨折原因为摔伤13例,车祸伤11例,斗殴伤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兰考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X线检查确诊;(2)临床资料完整;(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手术禁忌证;(2)合并凝血障碍;(3)无法完成复诊及3个月随访。
1.3 手术方法两组术前进行相关检查,术后均接受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悬吊抬高患肢;若伤口肿胀予以消肿活血类药物进行处理;尽早开展功能康复锻炼,术后1 d开始进行手指康复锻炼,减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腱粘连发生风险。(1)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选取Wagner方法处理,患肢臂丛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患肢上臂根处放电动止血带,进行常规铺巾消毒,于第一掌骨基底部位取2 cm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顺着间隙分离拇长伸肌腱和展肌软组织,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向近端分离至腕掌关节,显露骨折断端、腕掌关节面。对拇指实施牵引并将断端复位,斜方向由远端向近端打入1枚1 mm克氏针,于第一掌骨背侧放置T型接骨板,利用螺钉进行固定,经C型臂X线机引导,进行对位对线,选用合适螺钉将钢板固定好,反复冲洗伤口,修复腕关节。伤口逐层缝合,包扎伤口可予以适当加压,采用合适支具对第一掌骨关节进行固定。(2)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患者臂丛麻醉,充分显露骨折远端,在不贯穿骨头状况下,电钻通过斜方向钻入2枚克氏针,由靠近指骨头桡侧、尺侧钻出,从克氏针远端处退出,复位骨折后,在不贯穿关节面状况下,用电钻将2枚克氏针从指骨远端尺侧、桡侧穿出,剪除克氏针近端多余部分,将尾端弯成钩状,埋于皮下。
1.4 疗效评估标准随访3个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处骨痂良好生长,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可正常活动,骨折线消失记为优;随访3个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处骨痂良好生长,骨折愈合较好,可完成一般活动,关节活动偶尔受限记为良;随访3个月,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痂生长,骨折愈合差,关节活动明显受限,骨折线模糊记为差。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1)疗效。(2)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延迟愈合、关节僵硬、局部疼痛。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以n(%)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679,P=0.03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随访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769,P=0.029。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导致暴力损伤增多,进而使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发生率升高,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可导致骨畸形、关节僵硬,严重时可导致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临床上多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其具有操作简单、对软组织剥离少、对骨折端血运损伤小等优势,但在手术过程中需穿过关节面、肌腱,提高对关节面、肌腱损伤风险,进而延迟康复锻炼时间,影响功能恢复[5]。因此,仍需寻找更为有效治疗方案利于手功能恢复。
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和成熟,微创钢板内固定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分析其原因如下:(1)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中钢板具有极强抗弯强度,从而起到固定牢靠和稳定好效果,能保持掌骨固定良好,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2)术中固定钢板时,未超过关节,能避免对关节面损伤,进而便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恢复。(3)术中微型钢板固定结合骨折类型选取更为合适方案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疗效。(4)利用螺丝钉结合钢板固定,提高加压效果,利于骨折愈合。运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时,针对长斜型或者螺旋型骨折,先给予螺丝钉加压固定,再予以钢板中和固定,能提高固定效果,促进术后关节面恢复。
综上所述,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