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琴,张新民
(夏邑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商丘 476400)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致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每年我国因胃癌死亡的人数约为所有恶性肿瘤致死人数的23.2%[1]。胃早期癌是指肿瘤组织还存在于黏膜或者黏膜下层,没有发生淋巴转移的阶段,在此阶段进行有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2]。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外科切除术治疗胃早期癌,但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并发症率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逐渐代替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胃早期癌的常用手术[3]。因此,本研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夏邑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胃早期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组织学、病理学检查证实,符合胃早期癌的诊断标准[4];(2)具有手术指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合并凝血障碍;(3)合并心肝肾肺疾病;(4)肿瘤细胞远处转移;(5)内镜禁忌证。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39~68(51.28±3.91)岁;肿瘤直径为17~55(35.82±4.33)mm。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为37~65(51.64±3.86)岁;肿瘤直径为14~52(35.69±4.17)mm。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气管插管全麻,置入内镜确定病灶,使用Dual刀于胃部病变边缘0.5 cm做环形标记,在病灶外侧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靛胭脂以及肾上腺素混合液,使用Dual刀环形切口并进行黏膜下剥离,并在过程中追加黏膜下注射,术中使用APC及时止血,待病灶完全剥离后对创面剥离电凝止血,切除病灶使用甲醛溶液固定后送检。
1.3 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2)使用生活质量评分表(QOL),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以100分为总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5]。
2.1 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QOL评分手术前,两组患者的QOL评分[(58.16±5.75)分、(59.31±5.1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82.37±4.96)分]较对照组[(63.18±4.37)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上腹部不适是胃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约80%的患者有此表现,类似消化不良,如发生腹痛,一般都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就医时也易被误认为胃炎或溃疡病。因此,中年患者如有下列情况,应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既往胃溃疡病史,近期上腹部疼痛有规律变化,且程度加重[6]。如果症状有所缓解,但短时间内发作者,也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近50%的胃癌患者有明显的厌食或食欲不振症状,部分患者因饮食过量而限制进食,可能引起腹胀或疼痛。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胃早期癌的常用手段,这与该术式创伤小、花费少、痛苦小等优点密不可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在内镜下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够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组织,精确度高,可有效降低肿瘤组织的残留以及术后的复发,避免患者的开腹痛苦,不会破坏消化道解剖结构,不会造成严重的器官损伤。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术后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不受并发症的影响,身体舒适度更高,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综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身体恢复快,生活质量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