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审审题

2020-07-02 02:16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哲学家卡尔观点

审题指导:长兴县太湖高级中学 向洪江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湖州市高一年级期末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800 字。

图/IC photo

●同学甲: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搞清楚“错误的定义是什么”。

[点评]

伊壁鸠鲁的话强调的是认识错误的重要性,卡尔·波普尔的话则提醒我们在承认错误的过程中要谨慎一些,要运用理性思考来判断对和错。两则材料不是要我们搞清楚“错误的定义是什么”,而是在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性地判断错误并面对错误。这位同学显然是没有读懂材料,立意属于离题。

●同学乙:对错误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太急,须三思而后行。

[点评]

这位同学将卡尔·波普尔的话理解为对错误的认知需要循序渐进,与哲学家的原意有些出入。卡尔·波普尔之所以说不能“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是因为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正误时,常常会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有时迫于压力会盲目地“认错”,因此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这个过程无所谓“快慢”,主要在于有没有经过自身理性的思考。这个立意与材料表达的观点不符,属于偏题。而且这个立意对伊壁鸠鲁所表述的观点只字不提,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

图/视觉中国

●同学丙:错误分两种,第一种是实实在在的错误,另一种是还没有完全确定,甚至是被“错认”的错误,我们应该仔细分辨这两种错误。

[点评]

的确如这位同学所说,两位哲学家所言的“错误”有差别。第一种错误可理解为大家都知道的、明确的错误;第二种错误可理解为受时间、认知水平等影响,尚不能够完全确定,甚至有可能是正确的“错误”,这是辩证的观点。但材料强调的不是分辨错误,而是要我们在面对不同的看法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审慎、理性地做出判断。这位同学将立意局限在“分辨错误”上是不够准确的,属于偏题。

●同学丁:我们不仅要意识到认识错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更要注重判断错误的过程,要运用理性谨慎求证,这样才能走向正确。

[点评]

这位同学理解材料全面,充分认识到两则材料的共性和个性,即第一则材料强调“认识错误”的结果,第二则材料强调“判断错误”的过程及过程对结果的影响。这个立意准确、全面,富有辩证的思考。

伊壁鸠鲁的话强调认识客观存在的错误对人的意义,即可以拯救自己;卡尔·波普尔的话则提醒我们应时刻保持审慎、独立、理性的思考,避免草率地将本来正确的事物误认为错的,导致我们偏离正确。

两则材料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第一则材料实质是在引导我们探讨为什么认识错误就是拯救自己,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是引导我们探讨为什么不能“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以及该怎么办。从回答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找到准确、切题的立意。

以下立意供参考。

(1)要直面错误,总结错误原因,让“错误”为我们所用。

(2)要勇于承认客观错误,但更要谨慎地、严密地判断事物的正误,不能盲目认错。

(3)要始终客观理性地评估事物,不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对一件事的错误与否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才能最终走向正确。

立意:我们要勇于直面错误,但不能盲目认错,要对事物进行审慎、独立、理性的判断。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对两则材料的内涵做简要分析,同时提出中心观点“只有审慎、理性地判别错误并正确面对错误,才能助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部分:结合史实,提出正确面对错误的必要性。

引述历史上不能直面错误的典型例子及其严重后果。如:东汉末年称雄的袁绍,不听谋士田丰的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文过饰非,将田丰杀了。他固执己见,使得士气涣散,人心惶惶,终为曹操所灭。

结合近代史实,如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等,论述正确面对错误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论述不能草率地承认错误的原因。

古今中外,无数学术研究的事例表明,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对他人的质疑,但这不代表我们所坚持的就是错误的,这需要我们运用理性来思考和判断。举例:爱因斯坦面对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依然坚定地研究“相对论”。

第四部分:总括、重申观点。

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草率地承认错误,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应该运用缜密的思考来判断。而一旦我们发现并认定了错误,就要勇于承认,并努力修正,如此才能走向正确。

猜你喜欢
哲学家卡尔观点
卡尔几岁
船夫和哲学家
再论卡尔董詹巴南喀石雕像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观点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