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雯
近日,在富宁县阿用乡里往村洞巴水库,那根村民小组组长马国超正头顶烈日,在自家的鱼箱边上忙着给鱼喂食、清理网箱垃圾。忙碌间隙,马国超告诉我们,以前那根村是个贫困村,村里人没有稳定收入,只能靠种些玉米,或者养猪、养鸡,一个家庭一年下来只有很微薄的收入。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和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开办合作社带动村里养鱼,每户每年增收3万至5万元,现在生活好多了。
里往村位于阿用乡东北部,与广西田林县隔河相望,距离乡政府33千米,距离富宁县城100千米,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8户1 248人,分布在25个自然村。
“我们村紧挨着洞巴水库,是个好山好水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以前我们不知道如何利用起来。这些年,国家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村子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利用自然优势,组织成立了罗非鱼养殖合作社,经济大有好转。现在靠水吃水,我们吃得很香。”马国超一边捞着鱼一边高兴地说到。
2017年,里往行政村实现脱贫出列。作为阿用乡首个脱贫出列的村子,里往村趁着产业扶贫的小船把洞巴水库的好产品运出大山,一路搭着产业致富的快车实现脱贫摘帽。为了给村民和贫困群众创造发展产业的条件,当地政府牵头建立“富宁里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养殖和有机特色种植,持续开发了以水产养殖产业为特色,包括杧果、油茶、松木种植在内的多种产业。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校对接、校地结合”项目,帮助当地打开销路,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实现了从农户到校园的农产品直送模式,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冯育辉也满是感慨。他指着路边一排排新楼房告诉我们:“以前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在各级政府和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派驻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实施了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工程,还帮我们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饮水池、垃圾池、卫生公厕和通信基站。现在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崭新的砖混房,晚上出门也不用打手电筒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冯育辉家也加入了村里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既有养鱼产业也有芒果种植产业。他告诉我们,为 帮扶农户养鱼,合作社给每家每户不仅发放鱼箱资金补贴、鱼苗补贴、运输费补贴,与水产品工厂协调给予村民优惠的鱼加工价格,支持和鼓励档卡户发展生产,拓宽增收渠道。
冯育辉继续说道:“学院定期组织我们到外地参观学习种养殖技术,还组织了摩托车维修、电焊工技能的培训……”原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持续组织开展“职教日开放活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劳动技能培训等,引导当地村民就近就地务工或外出务工,也开设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帮助村民了解农业新产品、学习新技术。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挂钩帮扶里往村以来,对进村道路进行勘察设计、保通维修等一系列工作,修补路面坑塘、清理多年堆积的塌方、完善道路养护,保障村民建房物资和生活用品运送。对已经完成危房改造和在建房屋的档卡户给予每户10吨水泥和2 000元现金等补助。2016年,学院出资15万元援助里往村修建篮球场,并捐建了里往村黨员远程教育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电影扶贫扶智主题放映等活动,帮助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掌握农业技术、传播文明新风,助力贫困群众补齐精神文化短板。几年来,学院先后向里往村派出3批驻村工作队,安排中层及以上干部挂钩帮扶里往村委会33户159人。学院真情帮扶、倾力相助,与当地政府和其他扶贫部门、单位一起努力,扎实做好扶贫工作,有效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居住、出行条件。
如今的里往村不再是从前破旧闭塞的小山村,而是山清水秀、果丰鱼肥的新渔村。村民们都说,不仅钱包鼓起来了,村庄面貌也焕然一新,日子越过越红火。说到未来的打算,马国超说,脱贫不是终点,作为里往村委会那根村民小组组长,要努力带动全村村民把手上的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