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重塑地方品质

2020-07-01 01:55厉新建宋昌耀陆文励
旅游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域区域人才

厉新建 宋昌耀 陆文励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型旅游发展观,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因而也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视角审视全域旅游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有利于重塑地方品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地方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应该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要求和目标。

一、新时代发展离不开地方品质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集聚驱动等阶段,现在正进入以创意、创新、创业为内生动力的创新发展驱动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劳动力、人才流向生产要素富集地、投资集聚地不同,在创新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活动更加依赖创新所依托的人才,故而产业发展更需要追随人才的区位。换句话说,经济发展逐渐从以往的“人随业走”转变为“业随人走”的模式。这也是近年来各大城市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

高素质人才往往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和更广的区位选择能力,更加倾向于选择高品质地区工作和生活。因此,地方品质就成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成为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我国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东部发达地区以及部分发达城市则已经步入后工业时代,打造和形成独特的地方品质将是各个城市和地区必然的战略选择,将成为它们在空间竞争、人才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的不二法门。

这里的地方品质,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上可及地理范围内不可贸易品数量、多样性和质量1,主要包括休闲、游览、娱乐等个人消费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乡村风貌等景观环境,以及交通、信息、制度等软硬基础设施。良好的地方品质不仅体现着地区竞争力,也体现着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能力和包容性。单一的不可贸易品难以形成真正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地方品质,只有规模庞大、功能独特、种类多样、组合良好的不可贸易品才能构成汇聚人才的宜居性。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地方品质的形成是经历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主导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极大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从“以生产為主导”向“以生活为主导”转变的重要标志。全域旅游发展观虽然肇始于旅游业,但对全域全局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其重点恰恰在于对地方品质的塑造。

二、全域旅游发展重塑地方品质

作为个人消费服务业和不可贸易部门,旅游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打造地方品质的过程。在收入水平提高、闲暇约束释放、交通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大众旅游时代,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推动、市场主体落实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正是对无处不在的旅游需求的响应,也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思路、游览空间、产业业态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着面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消费服务的种类、规模和质量的提升,重塑着特色化、消费导向的地方品质。

更进一步,全域旅游还会促进包括公共服务、地域景观环境、软硬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其他不可贸易品的发展。例如,对于公共服务而言,全域旅游最显著的作用莫过于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全域旅游的题中之义。鲜明、独特、时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再简单满足于娱乐需求、而积极追求消费意义的年轻人才而言更是如此。再如,全域旅游“无处不风景”的发展理念对乡村风貌、道路景观等有着天然的要求,全域旅游的推进将促进地域景观环境的优化和美化,进而成为地方品质重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非景区旅游”的趋势更是要求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对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也功不可没。

总之,全域旅游新理念推动了区域消费服务、公共服务、景观环境、基础设施等不可贸易品的发展,塑造着具有竞争力的、多维度的地方品质,进而将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才集聚、实现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全域旅游理念→旅游业全面发展→地方品质提升→高素质人才集聚→区域创新发展”这一目的地发展逻辑。

三、地方品质提升视角下的全域旅游发展反思

尽管中央对全域旅游发展肯定有加,各地积极作为,摸索出不少鲜活经验,但全域旅游理念从提出到实践的时间毕竟还不长,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误区。为此,有必要从地方品质提升的视角进行理性反思。

(一)全域旅游是工具而非目标。作为新理念和新模式,全域旅游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工具和途径,是以旅游业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高质量、可持续才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应一味地关注旅游业发展规模而忽视地方品质的打造。以提升地方品质为核心,全域旅游的开展并非旅游主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更应该是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共同推动的发展理念,既要避免在抓全域旅游过程中口头上重视而行动上忽视,更要避免一劳永逸的想法。从地方品质的角度看,全域旅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工作。此外,考虑区域旅游发展容量的差异,一个地区不能由于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而“过度旅游”(over-tourism),这将适得其反,导致地方品质下降。

(二)全域旅游重引导而非主导。虽然从工作的角度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验收需要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但作为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旨在引导区域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机械地强调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绝对份量和相对比重。政府部门采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全域旅游发展程度具有其合理性,但从本质来看,旅游业在一个地区作为优势或者主导产业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应当注重其发展过程中对地方品质重塑的绩效。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广阔、旅游产业发达的优势区域,全域旅游理念和模式更容易受到重视和推广。但这并不是说其他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就不能发展全域旅游,这些地区依然可以秉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来提升自身的地方品质。

(三)全域旅游要见物更要见人。地方品质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区域发展的重点自然就需要在“见物”的同时“见人”,亦即注重供给侧的同时更需要考察需求侧的变化。一方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对全域旅游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全域旅游发展应当关注旅游者年龄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对于多数旅游目的地而言,即使游客规模再大、停留时间再长,也不能忽视本地居民高频的日常旅游休闲消费需求。一个不能得到稳定、高频本地基础市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往往可能是脆弱的。之所以全域旅游要倡导“主客共享”,高度重视本地居民的根本利益,还在于居民对本地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本身就是地方品质的一部分。

(四)全域旅游重存量更重增量。从目的地空间格局而言,全域旅游发展不是把资源从非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区域重新配置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区域,也不是旅游市场存量和旅游经济存量的空间格局再调整,更不是以牺牲非创建区域的地方品质来推动创建区域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全域旅游理念和模式的应用让所有的区域取得新的发展。因此,只有做到了“旧的不减量、新的有增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全域旅游。同时,需要意识到,如果不能将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生活融合起来,如果不能让风景观赏带动风俗传承、风情传播、风物销售、风味品尝,那就不是真正的全域旅游;如果不能持续推动空间格局上的协调发展、让好资源发挥出高价值,如果不能通过需求链带动服务链、服务链完善供给链、供给链延长产业链,那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全域旅游。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第二作者系该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9-12-28)

猜你喜欢
全域区域人才
人才云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