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涌现出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1]。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明显优点在于,能让学生在课前有资料参照预习、在课中能将知识点理解深刻、在课后能加深课堂内容的巩固[2]。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信息化教学能采用不同的教学平台,经过对课程详细的设计与搭建,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灵活使用[3]。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清华教育在线”(THEOL)网络教育平台及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优慕课)上完成了教学单元的设计与搭建。借助优慕课平台的优势,实现了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
结合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特性, 在优慕课平台上,本课程的界面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单元学习、课堂实训、课程活动等模块,详细见图1所示。在每个模块的子目录下,先构建学习内容的框架,然后将框架下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颗粒化,并以思维导图、PPT、视频、图片等形式来支撑学习框架,最后用单元测试、课后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习效果[4]。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论述如下。
在单元学习模块,主要包含的是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理论讲授内容,按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模块主要包括5个章节的学习内容,每一章节下,又包含PPT、教案、作业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线自主提前学习,配合下一步课堂的学习理解,通过在线测试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单元学习模块主要的框架详细见图2所示。
图1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优慕课平台的主界面
图2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单元学习模块的框架
课堂实训模块,主要包含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本模块主要包括12个实训项目的操作内容,每一个项目下,通过导学、PPT、教案、操作视频、课后作业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线自主提前学习,保证在课堂实训环节中,顺利完成课堂任务,提高学习效果。课堂实训模块的主要框架详细见图3所示。
课程活动模块,主要包含答疑讨论、课程问卷等课程教学活动。通过此活动学生可以完全巩固单元学习模块、课堂实训模块的学习内容,完成本门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课堂活动模块的主要框架详细见图4所示。
图3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课堂实训模块的框架
图4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活动模块的框架
目前《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优慕课平台上不断的完善与更新,选课学生、访问量、资源数等信息稳步增长,完全满足了“教”与“学”的需求,适应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详细课程信息见图5。
优慕课平台搭建的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所面向的是特许用户,即有登录权限的部分高职院校。为了面向所有的用户,可以借助国家资源库智慧职教的平台,搭建《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框架。申请开设课程的界面如图6所示。
在职教云平台上,《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包括10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链接对应的知识点,通过PPT、视频、思维导图、课后作业、在线测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学习的情况进行线下的辅导答疑。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职教云的框架如图7所示。
图5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信息统计
图6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职教云的开课界面
图7 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职教云的框架
通过介绍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优慕课平台与职教云平台上搭建的信息化教学框架,说明了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思路,并应用于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信息化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元素,教与学的模式不断趋于开放式、自主性与立体式[5],高职院校《GNSS定位测量》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为测绘类专业教学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