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鸯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有学者将校园文化定义为传达“充满活力的使命感和支持学生公民理解和参与”的独特文化[1]。作为高校特殊而珍贵的文化,校园文化既源于高校的发展历史,又浸透在传统文化中,关乎学校的持续发展。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高校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管理方式、领导能力等因素会导致不同高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高校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变化。借鉴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能促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成熟、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依托于校园本身,而校园规划包含校园区域土地、学生学习场地、道路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设计。可持续的校园规划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景观系统,从而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体验。
可持续校园又称为绿色校园,包括校园及其环境生态系统,与校园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国外高校在进行校园空间设计时,会增添绿色植物、绿色建筑,使其与不同用途的开放空间相结合。他们认为改变出行习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有利于提高园林绿化的视觉效果[2]。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鼓励师生选择骑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出行,并与地区运输公司合作,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加强停车场管理,缓解校园空间有限、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3]。美国康奈尔大学采取节能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学校校园建设的可持续[4]。
校园土地的利用不仅要支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服务,还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建筑保护。校园土地规划的主要驱动力是支持高校实现自身的使命。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布局设计的突出功能是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默里州立大学将图书馆变成师生社交中心,大家可以在这里吃饭和学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5]。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责任之一,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支持美国西部经济振兴,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开发了艺术类数字设计程序支持企业发展。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芝加哥大学为重建芝加哥神学院建立了研究中心,基恩州立学院的校园规划注重与历史悠久的街道相融合并注重维护[6]。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维护校园安全非常重要。只有校园安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校园活动的开展才有保障,学校才能稳定发展。
国外校园枪击事件、校园暴力和性骚扰等给校园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针对这一系列不良现象出台了《美国残疾人法》和《康复法》,以制裁校园内的恶劣行径,为制定校园治理方针和治理程序提供依据[7]。爱尔兰纽高威大学、科克大学和全国妇女理事会共同开发了终止性暴力和性骚扰、确保大学校园安全的项目,得到了高等教育部的支持与肯定[8]。
在注重校园安全维护法制化的同时,国外高校还强调校园安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信工具作为个人合法的技术资产,可以用于维护校园安全,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通过通信工具发送安全警报,自动控制教室门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应用程序来消除不安全的数字格式,让各类数据在容易访问的同时更安全也更容易转移[9]。利用摄像机、门禁系统作为确保安全的基础设施,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
近年来,国外高校围绕校园言论自由的争论异常热烈。美国大学联合会认为言论自由是学术自由的组成部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威廉·纳尔森·克伦威尔认为,教师发表的有争议的公开言论应以言论自由加以保护,以此作为保护学术自由的预防性规则。著名学者劳拉·施瓦茨和丹尼尔·里特认为,学生不仅要关注言论权利,而且要思考作为大学成员和社会成员如何明智地使用言论[10]。加州大学针对言论自由提出了立法提案,要求制定官方政策鼓励言论自由,防止行政人员取缔有争议的演讲人的演讲资格,针对干扰校园演讲的行为建立纪律处分制度等[11]。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里的学生也是社会成员。教育学生成为积极的公民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高校发展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践行公民责任。
国外很多高校都会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进行长期、常态化的公民学习和民主参与。美国塔夫茨大学注重培养积极的公民文化,围绕公民参与培养教职工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将公民参与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并且支持相关研究的开展。塔夫茨大学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公民参与活动影响时发现,校园文化对学生参与公民活动的影响比较显著,所以高校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重点要放在培育校园文化上[12]。
美国西北大学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日设置多个新生欢迎站。欢迎站里的在校生对每名新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以提升新生的公民意识,同时长期监督他们履行公民义务的情况。自2016年设立新生欢迎站以来,该校学生的公民参与率超过60%[13]。
美国州立大学协会曾发起对六所公立大学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毕业率与学校的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制度意识[14]。土耳其卡拉布克大学工程学院对本校3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领导力、愿景、创新组织结构”与“创新课程与学习”“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创新”“校园建筑创新”“学术创新文化”“行政部门创新文化”等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15]。研究表明,“领导力、愿景、创新组织结构”对其它创新要素具有积极影响。
大学是学术自由发展的重要根据地,学术自由也是大学文化的基本要素,高校有责任捍卫学术自由。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发表了《学术自由和学术终身原则宣言》,该宣言在1970年进行了修订,强调支持和捍卫学术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提倡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尊重学术自由,强调学术自由是宪法保护的重要领域[16]。同时,学术发展也要进行跨学科、跨国界的高质量、有活力地发展,从而实现高校学术发展的多元化。韦恩州立大学英语和跨学科研究的人文学科教授朱莉·汤普森·克莱恩提出,学术研究要注重跨学科,包含历史、理论和实践,不仅要涉及研究生课程,同时也要涉及普通教育。迈阿密大学跨学科研究教授威廉·纽维尔揭示了学术研究的跨学科要从“理解”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也要从“做”跨学科的实践优势出发,真正走向普遍的完全跨学科[17]。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也能为人们创造幸福和快乐。对于高校而言,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和校园道德建设,有利于为教职工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国外高校的道德理论教育更加细致具体。美国德州理工大学为了提高个人保持道德操守的能力,建设了道德中心作为学生、教职工的活动场所[18]。道德中心是校园内的伦理中心,不仅开设了道德和哲学理论课程,而且会通过举办与道德相关的主题研讨会,播放学生为社区服务的视频,以此鼓励和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南方大学在建设道德中心时强调,为了表明道德中心的内在价值,必须获得校园最高行政办公室的支持与肯定,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同时建设道德中心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跨学科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18]。印第安纳大学建立了特有的慈善文化,通过校园筹款、教职工向大学捐赠等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道德意识[19]。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面临的财政压力加大,高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几乎所有的国外高校都致力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让校园变得更加国际化,通过国际化提升学校品牌,相关举措通常包括招收国际学生和开设国际分校。
很多国家的高校都在招收国际学生,以此作为实现校园国际化和确保稳定收入来源的关键战略。澳大利亚的国际学生约占大学入学人数的25%,英国的国际学生约占14%,加拿大的国际学生约占11%[20]。多年来,美国大学招收的国际学生为大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收入,也为美国经济作出了贡献。同时,招收国际学生也推动了知识、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与国际学生一起上课和参加校园活动,国内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得国际经验;从事国际学生教学的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素养,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开设国际分校可以提升高校的品牌认知度。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澳大利亚的莫那什大学和南昆士兰大学、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以及美国的卡内基美隆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等都开设了国际分校[21]。根特大学在韩国仁川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中心开设了分校,为众多来自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博士后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因为校区拥有先进的研究设施和实验室,也让比利时国内校区和韩国国际分校的教员、研究人员、工作人员和学生能够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开展生物工程研究。
为了应对政府部门的评估和完成扩招计划,国内较多高校不得不建设新校区来解决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等问题。但在校区建设过程中,存在过于看重规模和形式的现象,在自然景观和道路设计、教学建筑、行政办公楼、体育馆等方面过于奢侈和华丽,整体利用率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可持续性,并且没有较好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同时,忽视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以及对教学、研究的支持服务,缺少专门便于师生学习与交流的场所,不利于加强师生互动和提高教学效果。校园的整体规划也没有很好地凸显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更缺少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校园内为数众多的标语、横幅内容空洞,宣传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效应比较突出。
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主要出发点是加强管理,从而约束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让大家按规矩办事。国内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在强调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师生的内在需求,部分高校不重视师生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排斥和反对“不同的声音”,导致申诉制度不完善、申诉渠道不畅通,师生维护自身权益困难。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难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并遵循个体差异落到实处。对教师的学术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突出,忽视教师的教学职责及其自身发展需要,强调人才引进却不注重人才的内部培养,差别化对待的痕迹非常明显。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学校层面进行规划和设计,忽视了师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涉及面过于单一,校园与社会缺乏融合。即便教师知道如何教、学生知道如何学,教师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一旦脱离校园,他们难以更好地践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难以用个人所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非常保守和单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缺乏创新,缺乏国际化元素,不利于实现知识和文化的多样化、国际化,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国际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
文化内涵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认知,从而增强凝聚力、归属感和荣誉感。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潜在价值,凸显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并依托国家传统节日、学校重要活动等来体现。同时,校园文化的内涵不仅需要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交流会、文艺表演等进行展现,还需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通过社区服务、志愿帮扶、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从而促进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价值。
校园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美丽、绿色的大学校园生态。校园规划必须严格遵守高校校园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关注建筑质量和环境生态系统,反对奢华和资源浪费。教室、宿舍、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能够较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所需,为师生交流提供便捷的互动空间。校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要能够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在带来美好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能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形成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共同体。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依法治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学校各项规章的贯彻执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应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促进其更好地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应该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完善的申诉机制和申诉渠道,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教师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教师和学生发展需求的特殊性,真正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优化整合资源,促进师生的协调发展。
推动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把理论落到实处,推动道德实践的具体化和创新,使其更贴近实际生活。高校在开设思想道德课程的同时,可以建设思想道德实践基地,开发和拓展社会公益项目,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第二课堂的历练,让学生通过实践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针对学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政府、社会、学校应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的常态化和有效开展。
学校与社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为学校提供优质资源,服务师生教育。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仅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校园角色,也要充分认识他们的社会身份,帮助他们践行社会责任,真正体现其双重身份的使命和价值。学校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社会文化要大力发展和推崇先进文化,并且吸收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树立更加饱满的文化形象,引导和影响学校的文化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大大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开设国际分校,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MOOC平台,将优秀的课程资源传播到世界各地,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师的海外培训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要制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更便捷、更快速地获得国际学习经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