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1851年,德国医生维德利希在对2.5万名患者的腋下温度进行数百万次的测量后,基于这些数据确定了人类的正常体温——37℃(或98.6℉)这一标准被沿用至今。
但是近期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帕森内特团队在《elife》上发表的论文显示,自19世纪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下降了0.4℃,从37℃降至36.6℃。此外英国科学家也分析了超过3.5万名患者的25万条体温记录得出英国人的平均体温也为36.6℃。
1840—1940年间的男性体温变化
帕森内特团队使用的数据源包括:美国南北战争起的退伍军人(2万人,1860—1940),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5万人,1971—1975年)和斯坦福大学综合数据库(16万人,2007—2017年)。通过统计发现在本世纪初出生的男性比19世纪初男性体温要低0.59摄氏度,这意味着平均每十年下降0.03摄氏度。女性的体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了0.32摄氏度。
帕森内特认为,这个发现说明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只变高了、变重了,我们的体温也下降了”。
对于体温下降的原因,目前还未有定论,影响体温的因素非常多。人是恒温动物,理论上体温是可以保持恒定的,但实际上体温是一个变化范围。体温的调节是受大脑中特定的脑区控制的。
能够解释体温变化的外部因素之一可能是全球变暖。目前,全球气温一直在升高,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较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1.00℃。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如果把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清除掉,动物的体温都会下降。比如用抗生素把兔子、老鼠和猪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杀死,它们的体温都会下降1~2℃。
反之给无菌的小鼠接种微生物,比如A组接种大肠杆菌,B组接种肠道混合菌群。结果发现,单独接种大肠杆菌对体温没有明显影响。而使用了肠道微生物则会导致体温迅速升高0.5℃,而常规小鼠的平均温度比无菌小鼠的平均温度高0.4℃。也就是说,接种肠道微生物就能把降低的体温完全恢复过来。
2019年,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于《Cell report》发文,指出肠道菌群在激活棕色脂肪中的积极作用。棕色脂肪具有很好的产热能力,能通过非颤抖性的生热提高体温。
2016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osenberg Eugene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像所有细胞一样,微生物只要活着就会产生热量,并且它们转化热量的效率比动物还要高。通过一系列估算他认为一个体重70kg的人其肠道微生物每小时可以产生70瓦热量,会使这个人的体温升高约1℃。
人体分泌的各类酶最适反应温度大都是37℃,体温的降低也会降低人体代谢效率,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炎症风险。还有研究发现,节食会降低体温,但同时降低了代谢率,增加了脂肪存储,节食过后反而不利于减肥,因此体温降低也会增加肥胖风险。
尽管关于人类正常体温降低这一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争议,比如对于一百多年前测量体温的设备是否准确、测量程序是否一致这都会影响样本集的数据可靠性。但专家们都有一个共识:无论正常体温是否发生变化,但發烧的标准不会改变。一般认为成年人体温超过37.7℃就属于发烧。体温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而且通过与正常值比较,还能大概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追踪患者的体温变化还可以让医生评估你病情是否好转或者治疗效果。
目前,对于体温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如果体温降低确实影响了健康,那么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提高体温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下面有几个小建议: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它会大幅度清除肠道微生物。
避免过洁的生活习惯。
补充多样化的食物。
尽量避免超加工食物,这些食物的特征是已经看不出是什么原料了,并且里面可能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剂、保鲜剂、调味剂。
适当摄入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膳食纤维是肠道微生物喜欢的食物。
多进行户外活动,环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有可能是人体微生物的成员。同时,环境中的温度变化也有助于人体的温度调节机制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