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摘 要】当前,在金融领域中商业银行逐渐成为支柱型组成部分,银行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的运行,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又是影响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证券化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一种重要方式,自21世纪初我国金融领域开始入手至今,一直发展缓慢,因而研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现状是降低不良资产规模、影响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文章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现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3-0152-02
在我国,银行业被称为中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自我国入世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陷入呆账状态的不良资产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巨大包袱,不仅有可能影响银行业改革,还会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找寻能够持续性解决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方式,金融领域的学者们将视角转向更为灵活自主的市场性手段,于是将不良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转变应运而生。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2004年我国银监会重新定义了银行贷款分类制度,取消了原来的四级分类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开始奉行国际标准即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类,其中关注类贷款指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后3类则为不良贷款即贷款损失概率高于30%的贷款。
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为了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如何处置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余额一直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題,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现,银行可以将自身积攒的不良资产资金池转让给一种特殊的中介机构即SPV,用这些不良资产未来全部可以收回的资金流,作为偿付证券的资本,以此作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资金来源。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堆积问题,也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通过SPV将证券投资者的资金活跃到市场中。
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2004年开始入手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模式的新探索,在我国正式开始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前,由工商银行、华融、信达3家尝试发行了共计40.27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这次初步尝试一方面掀起了证券界的一次波澜,另一方面,由于新属性的证券试行,投资者在选择时有较大的顾虑,因而效果欠佳。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当时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相对较少,在政策的支持下,仅有东方、信达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与建设银行分别发行了4单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合计处置不良资产515.7亿元,这次试点工作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一次较大的突破,处理不良资产金额大,证券化交易结构更加完整,运作方式更为流畅、完备,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专业人员,为下一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广打好了基础。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化成为金融危机,我国不得不暂停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营,2011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恢复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也一直未能重启,直到2016年银监会才又重新启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这次重启重新激活了银行业。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更好地运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并且分2批试点进行了证券化发行,先后以我国六大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发行了较大规模、种类繁多、金额较多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自此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基本稳定。
2 以银保监会公布的风险防控数据及证券化发行数据为研究对象
根据2016—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风险防控数据,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截至2018年为2 099 638亿元,总负债为1 934 876亿元,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约78.3%,而总负债同样达到78.5%,截至2018年底,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高达20 254亿元,同比上升18.7%,不良贷款率上升1.83%。
从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这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负债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而这其中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与往年相比也大幅度增多。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过量的不良贷款余额积压,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还会造成银行资产大量流失,如果适逢银行处于资金紧缩时期,可能会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甚至会影响银行声誉。因此,我国进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
根据资料数据显示,2016—2018年,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总规模分别为156.10亿元、129.61亿元和158.80亿元,2016年和2018年发行规模基本保持同一水平,2017年发行规模相对较少。截至2019年3月底,银行间信贷市场已发行69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为448.40亿元,累计处置不良资产本息费合计1 732.32亿元。
2016年商业银行发行中誉、和萃、农盈、建鑫、交城、工元等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回收率和超额抵押较高的集中在建鑫、工元等产品。截至2017年,各大商业银行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兴瑞、龙兴、浦鑫等产品,回收率均在30%以上,这些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与之前相比,范围更广,2018年产品又增加了工元至诚、建鑫不良、和萃三期、鸿富、浦鑫归航等,从数据上显示与对公不良贷款相比,个人信用卡类不良贷款的回收率更高,而在众多产品中回收成效最高的通常是个人住房抵押类不良贷款。
由以上信息和数据可以归纳出我国现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被选中的不良资产种类繁多,范围逐渐扩大。商业银行从最初的尝试到现在的推广,处置的不良资产种类和范围都逐渐扩大,从较为单一的企业贷款转变为目前的个人抵押不良贷款、住房抵押不良贷款、信用卡不良贷款等多种类别的不良资产,逐渐丰富了不良资产产品的种类。由于近几年居民消费类不良资产的比重提高,并且经数据分析,这些类别的不良资产与企业资贷等相比兑付率更高,因而对于银行来说,将这些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使银行资金流动性提高,还会得到比较优质的证券,从而获得可观的收入。②通过增信机构进行流动性支持效果理想。从个别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中可以分析,当基础资产现金无法偿付当期证券利息时,由该证券产品的增信机构为产品提供流动性支持,由其进行补足,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认购倍数、发行溢价等,还提升了相關机构的运行水平。③通过证券化银行可以批量进行不良资产的转让和处置,且在数量上不再受限,同时将不良资产进行处置也可以优化商业银行本身的资产质量,对于一些资金回收良好的证券,商业银行又可额外的增加一批可观的收入。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前景
针对现行市场中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点,建议投资者以基础资产类型入手,重点关注超额抵押率和优先级占比,同时还要注意发起人基础资产的增信情况和历史回收率,这关乎该种证券产品的未来前景。随着个人消费金融的发展,预计未来几年银行间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仍保持一定增长形势。
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法律环境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限制,在一些资产证券化更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早已生成,并成为银行业金融市场的有力推手,比如《特定目的公司法》《资产证券化条例》等。这些更为明确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让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更加规范化、秩序化,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市场更加活跃、在特定的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地流动。我国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一直进行相关探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且相关内容过于复杂、专业,因而进展较为缓慢,很多地方需要触及和补充。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更好地运行,这也是相关领域人士应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高炜.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践探析[J].西南金融,2016(7):44-48.
[2]李浩.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探析[J].西部皮革,2019,41(6):81-82.
[3]曾学文,邾立涛.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的特点及趋势[J].农村金融研究,2017(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