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窦娥

2020-06-30 10:12吕德春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态度

吕德春

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的元代杂剧《窦娥冤》,取材于《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

读者如果将《窦娥冤》与其改编底本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关汉卿的创作旨趣。一、《列女传》记载孝妇周青的事迹意在彰显其孝道,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关汉卿将民女窦娥的故事搬上戏曲舞台,意在突出其抗争精神,揭露元代社会的吏治腐败,显示出关汉卿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责任担当。二、与《列女传》对周青的出身做相对简略的交代不同,关汉卿对窦娥人生背景的设置要复杂得多,如她的父亲是热衷科考的寒门士子,生活在社会底层被迫卖女赶考,她的婆婆是民间借贷的放贷者,折射出元代社会浓厚的商业气息。这些设置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大大拉近了剧本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三、孝妇周青在临刑前只发了一桩誓愿“血液逆流”,而且,这桩誓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称不上“毒誓”,而关汉卿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霜”和“亢旱三年”都归于窦娥,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剧烈程度,成功地实现了“感天动地”的戏剧效应。四、尽管周青和窦娥都可以称为烈女,但是周青的人物形象十分单薄,而窦娥的性格特点则要鲜明复杂得多,后代读者忘记了周青,记住了窦娥。

关汉卿的成功改编赋予历史典故新的生命,也带出了近百个剧种争演《窦娥冤》的恢弘景观。

或许是受到三桩惊天撼地誓愿的深刻影响,一旦提及窦娥的形象特征,绝大多数读者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反抗”。这种理解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还不够深刻。笔者认为,窦娥反抗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经历了由顺从到反抗的嬗变过程。

尽管窦娥的骨子里隐藏着反抗的力量,但是她最初是无意反抗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和社会,家境殷实的窦娥不用为物质生活发愁,其人生愿景之一是婆媳平安、父女团聚。只是事与愿违,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改变了窦娥的命运,把窦娥逼上了反抗的道路。但是,张驴儿父子只是窦娥反抗的诱因,而不是窦娥反抗的对象,窦娥反抗的矛头是官府。

在这里,有两个细节需要关注:一、竇娥先是对官府存有公正执法、惩恶扬善的美好幻想,然后才发现官府的腐败,最后出现了刑场立誓的悲壮一幕。也就是说,关汉卿生动地展现了窦娥思想嬗变的曲折过程;二、愤恨不平的窦娥一方面指斥天地鬼神,另一方面又把昭雪洗耻的希望寄托于天地鬼神,万般无奈之下,“只落得两泪涟涟”,这种泪水是矛盾交织的心理悖论带来的刻骨之痛。窦娥的心理悖论反映了关汉卿苦闷沉痛的创作心理。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深情地呼唤光明,但是又苦于找不到出路。所以,《窦娥冤》既是关汉卿面对黑暗现实发出的一阵嘶吼,也是他的思想陷入困境而发出的一声悲叹。

一般认为,窦娥除了具有反抗思想,还有善良、孝顺等传统美德。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失之肤浅。窦娥精神的深刻之处在于呈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特征,特别是大胆地表现了青春女子的怀春心理。

【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

这几段曲辞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重要的是真实反映了窦娥作为桃李年华女子所特有的青春期心理。衣食无忧却日渐消瘦,满腹闲愁却无人可诉说,锦烂漫花却催人泪下,枝横绣闼却唯有月相伴,韶光如水却空房独守,这些意象和意境无不表现出窦娥内心深处那微妙的思春心境。笔者不能断言《窦娥冤》的主旨之一是表现这种青春期心理及其所彰显的人性觉醒,但是关汉卿用大量篇幅来加以描写,必然有其匠心和用心。

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卓越成就之一,就是关注人性尤其是女性意识,可谓“曲尽人情”。关汉卿塑造的女性形象,不论其身份和地位如何,都敢于直面黑暗的社会,勇于追求自由和理想,体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关汉卿在借助窦娥的反抗行为讴歌女性追求自由权利、批判社会制度的同时,充分尊重了人性的变化性和复杂性这一客观规律,既让读者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而欣慰,也发出了明清言情世俗小说的先声。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窦娥渴望爱情,那么她为什么要痛批蔡婆婆和张驴儿父子呢?的确,窦娥软硬兼施地斥责蔡婆婆,毫不留情地批判张驴儿父子,其反应的程度是强烈的,其反抗的力度是惊人的。

【后庭花】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赚煞】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有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挣扎的铜斗儿家缘百事有。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

【梁州第七】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窦娥的态度如此决绝,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她看透了张驴儿父子的流氓无赖本质,绝不愿意屈就苟合;二是决绝的态度背后恰恰反映了她对理想爱情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三是她受到贞节观念的深刻影响,不能背叛尸骨未寒的丈夫,这里也体现了旧社会礼教思想对女性生命的野蛮压制。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窦娥表达反抗的誓愿如此极端甚至残忍,为何没有引起读者的反感?

朱光潜先生认为,面对事物有三种态度:科学、实用和审美。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重于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重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如果用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来评价窦娥的三桩誓愿,那么其不仅给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其无疑是残忍而迷信的。但是,文学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评判文学世界的眼光应该借助审美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以科学规律为准绳,而是以作家的主体审美直觉意识为标准。

读者阅读《窦娥冤》时,完全沉浸在窦娥美丽的人格和其不幸的命运之中,只有窦娥的冤情得到昭雪,贪官得到惩处,他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满足的快感,他们的精神才能归于和谐。所以,他们不会以一种科学理性的眼光来评估那些誓愿的后果,而是在潜意识里为窦娥心甘情愿地做无罪辩护,这也体现了读者朴素而美好的心理。

猜你喜欢
关汉卿窦娥态度
窦娥冤
戏词救命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关汉卿》(节选)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谁杀死了窦娥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