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园共育是校园和家庭进行合作,共同教育,通过家长支持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师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使双方相互协作,针对幼儿的人格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而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家园共育,以及提高家园共育的效果则是幼儿园教师们和家长重点关注的话题。故阐述幼儿教学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期望我国幼儿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0-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89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幼儿教育需要家庭和校园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帮助幼儿学习和成长,以及培养幼儿优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家园共育指的是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教育,通过教师和家长的不断协作,对幼儿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家园共育的主要优势便是通过校园与家庭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教师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家长则能够为教师提供幼儿的家庭成长情况,方便教师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幼儿教育中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也有着决定性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幼儿进行细致入微的关心与引导,作为幼儿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教学手段和育儿方法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父母也是幼儿在心中树立的第一个榜样,父母的综合素养也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发展方向。而幼儿园教育则体现在幼儿通过与教师一起生活和学习,获得一些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及知识。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也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主要阶段,让幼儿从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成长。而幼儿园和家庭进行合作教学则能够相互互补,不但弥补了幼儿园教育难以渗透学生家庭生活的缺陷,也解决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够了解的问题。幼儿教育并不是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就能够顺利开展的,若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开展家园共育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多家长也都是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针对幼儿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并且也有着一定的家庭教育条件。家长们普遍都非常希望能够实时性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状态,也都乐意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家园共育不但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个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通过家庭教育来推助幼儿园教育,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园丰富的教学资源的优点,让家长们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全面了解幼儿的成长状态,同时对幼儿园教育有着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与幼儿园展开合作。家园共育通过家庭和幼儿园两个不同环境的合作教育来实现幼儿教育的互补,更好地保证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目前家园共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开展家园共育时,有效的交流是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条件,不过在实际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存在对相互沟通缺乏重视的现象,导致无法及时进行沟通或是交流不能深入等。针对幼儿园开展的教学活动,家长们通常一知半解,也不能充分参与进去,而幼儿园对于幼儿的家庭表现和家长的意见未能及时了解,这也导致了当家长不满于某项教学活动,或发表自身的见解时,幼儿园方面未能进行有效的调整,这也更加激发家长的情绪恶化。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们缺乏有效的沟通,不但无法保证家园共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也无法保证家园共育的教学效果。
(二)家庭与幼儿园“地位”的不平等
虽然家园共育的教学理念已经实行了较长时间,但是从幼儿园和家长两个合作主体的地位来看,从家长角度来看,一些家长以为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园教育才是教育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只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地位,并且幼儿的所有教學方案的设计都是由幼儿园所组织,家长们只需要进行积极配合便是。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理解不足,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只需要将幼儿送到幼儿园,之后的教育便由教师们全权负责。从幼儿园教师角度来看,在一些教学活动设计时,并没有询问家长们的意见和想法,只是让家长进行配合。比如,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旧物,比如纸箱、塑料袋、橡皮筋等材料来进行动手教学。而在此过程中,却并没有告知家长这些材料的用处,以及带什么样的材料等,这也会导致一些对家园共育活动有着较高积极性的家长产生一些不满情绪,感觉自身并没有充分参与到家园共育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出家庭教育的地位,从而对之后的家园共育态度较为消极。
(三)家园共育城乡差异较大
现阶段,在开展家园共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不管是经济条件还是家长的教育意识及教育水平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一些农村家长针对家园共育的理念并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并且在配合幼儿园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缺陷等,而且部分农村家庭对于家园共育也不够重视,刻板认知导致其认为幼儿的教学就是教师的事情。这也导致了家园共育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甚至是一些特殊家庭无法开展家园共育,并且和城市家庭的合作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农村家庭幼儿的成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开展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幼儿园和家长的地位
在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时,因为幼儿缺乏一定的主观意识,以及心智尚幼,所以活动主体便是家长和幼儿园两个方面。为了能够有效推动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保证该活动的效果,最重要的便是激发家长的重视,使得家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家园共育中,利用家长的家庭教育优势,充分展现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作为幼儿的第一监护人,家长承担着幼儿成长的责任,所以针对幼儿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也正因如此,若想有效提高家园教育的开展质量,就必须要帮助家长们正确地进行教学定位,以及理清在家园教育中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帮助家长树立对幼儿家庭教育的信心,和提高家长教学水平等。在进行家园共育活动时,教师们和家长们进行有效且深入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化解家长对于幼儿园教学的不满情绪,以及针对家园共育的各种问题的主要手段,让家长明确自身的地位,觉得自身受到了尊重,而自己所提出的一些教育意见和建议被教师采纳也更能让家长感受到自身的权利及地位,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了解家长们内心的想法,毕竟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长方面都是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第一目标的,所以幼儿园和家长方面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家长们所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意见可以进行采纳,而一些稍有欠缺的意见可以帮助家长进行改善,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将家园共育方法多样化
在开展家园共育时,教师们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或者是邀请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方式,这些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将家园共育的实施方法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可以增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提高幼儿的教育成效等。而随着如今时代的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比如建立班级微信群等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群,教师们可以将一些教学资源向家长们进行分享,并且教学活动可以向家长们进行实时传达,通过利用交流平台,可以更好地提高班级凝聚力,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而且也更加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这些交流平台来向教师反映幼儿在家庭中的学习和成长状况,以及对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意见和自身见解都可以通过交流平台来进行传达,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统一教学理念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是开展家园共育的主要条件,而若想将重视转化为参与的积极性,就需要统一教学理念。第一,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来获取家长的认同。比如,针对一些较为内向、不自信的幼儿,教师可以将其安排为小组的组长,起初多数幼儿都会表现得十分胆怯,而这时候就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解释,通过将幼儿安排为小组组长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并且请求家长协助,通过家庭教育来鼓励幼儿树立起自信心,为锻炼胆量和社交能力提供条件。而经过实践,家长也能够明显观察到幼儿慢慢变得乐观积极,也更加活跃,和同学们相处得也更加融洽,从而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认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园共育活动中。第二,优化家长会流程和模式。以往的家长会通常都是教师向家长说明幼儿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并向家长提出意见,而家园共育条件下,教师们需要更加注重语言艺术,在向家长阐述幼兒的在校状况的同时,还要将心比心地站在家长和幼儿的角度去考虑,将幼儿放在第一位,让家长们也能够体会到教师也是在为幼儿考虑,更加利于接受意见,也更加利于家园共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协作,从而共同为幼儿打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的主要手段。而家园共育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较为常见,所以教师和家长们还需要不断努力,优化合作模式,改善教学方法等,构建家庭和幼儿园的交流互动平台,使得幼儿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实时性,保证教师和家长们都能够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成长状态,并进行合理的引导,保证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智云.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园共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8(12).
[2]马爱莲.家园共育现状及其改善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于璐.浅谈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4]朱鑫钰.幼儿园家园共育重要性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8).
作者简介:杨文芳(1980.9— ),女,汉族,甘肃高台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