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啥还能抓住人?

2020-06-30 10:12任万杰
奥秘 2020年5期
关键词:保甲盘查通缉犯

任万杰

古代的通缉令上,犯人头像都是目击者凭记忆用毛笔画上去的,往往和真人相去甚远,有些甚至可以用“抽象派艺术作品”来形容,让人忍俊不禁。依靠这样的通缉令,按理说能抓到罪犯的概率可谓微乎其微,然而当时它的效果却出奇好,这是为什么呢?

无处藏身

首先,和现代不一样,古代没有大规模人口流动,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外出务工之说,很多人一辈子就在家乡附近“打转”。那时候官府为了控制人,实行“保甲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连坐”,即把一块区域的人划为一保甲,如果此区域的人犯罪或者包庇外来罪犯,却没人出来检举的话,那么这个区域的所有人都会受到相应的牵连惩罚。在这样严格的制度下,广大农村没人敢包庇罪犯,犯人自然无处藏身。

天网恢恢

既然躲在农村容易被检举揭发,那么跑到城市里躲着可以吗?更危险!古代专门捉拿犯人的办案人员称为捕快,捕快拿着捕票到处打听追捕犯人,虽然通缉令上的罪犯画像和真人差距甚大,但往往会在下方注明罪犯的名字、籍贯、外貌特征等重要信息,便于盘查。此外当时的人们虽然没有身份证,但却随身携带和如今身份证作用差不多的路引,白天进城,守卫会盘查每个人的路引,若拿不出来,后果可想而知。通缉令配合路引,加上严格的出入城盘查和捕快的地毯式搜索,犯人还想混入城中?简直是痴人说梦。

就算某个通缉犯运气爆棚混入城里,到了晚上,拿不出路引的话是无法住店的,而一旦出示路引,无异于“投案自首”。可不可以露宿街头呢?不好意思,古代城市晚上实行宵禁制度,半夜在大街小巷闲逛或睡觉,很容易被官府的巡夜人员缉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除了官方管控严格以外,古代百姓对抓捕犯人也十分上心,不为别的,单是那赏银就让人垂涎三尺。古代通緝罪犯的赏银从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用于奖励提供情报的人或亲手抓住罪犯的勇士。这笔钱对于古人而言相当于如今一夜暴富。

唐代一名普通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才15两,几百上千两银子够他们干一辈子;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是天文数字。丰厚的物质奖励调动起群众配合抓捕通缉犯的积极性,一旦发现符合通缉令特征的嫌疑人,大家往往会踊跃报官。在如此天罗地网之下,无论何等狡猾的罪犯,恐怕也是插翅难逃啊!

猜你喜欢
保甲盘查通缉犯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来自宇宙的通缉犯
话梅糖是火星通缉犯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通缉犯的公告
民国时期警察与保甲之间的关系研究(1932—1945)
——以成都为中心
《宋會要輯稿·兵》校讀一則*
论我国盘查制度的改进
企业碳盘查与碳交易在我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