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2020-06-30 10:04张宏杰
领导文萃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学士韩非子李斯

张宏杰

中国历史上,“丞相”的名称一直在变化。秦朝和汉朝,丞相为文官之长;到了隋唐,三省长官中的尚书令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明代称宰相为“内阁大学士”;清代时,“军机处大臣”中的“领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官位名字变来变去隐藏着中国式权力演变的一个规律,那就是皇帝对权臣的防范。

秦朝建立了丞相制度,让丞相替皇帝处理繁重的日常政务,但是皇帝制度本质上又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皇帝总是担心丞相夺了自己的大权。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和第一个丞相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戒备的。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俯见李斯的车骑队伍滚滚而过,声势很大,他很不高兴,随口骂了一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少了随从。结果秦始皇又大怒,追问左右是谁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随从们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将当时随侍在左右的几百个随从全部处死了。

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中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汉武帝换了这么多丞相,感觉还是用着不顺手,于是就开始重用近臣,来架空丞相。什么近臣呢?尚书。

事实上,尚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小的官职。秦代和汉代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与尚书,替皇帝管理帽子、衣服、饮食、洗澡、家具这些小事,其中管理书籍的叫尚书,也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小秘书,是级别很低的官员。

汉武帝开始用自己的贴身小秘书来处理重大的国务,而不是给丞相。为什么呢?因为小秘书地位低,又随时在身边,很好使唤。宰相除了上朝能见到皇帝以外,平时连见一面都很难,而身边的人长期与皇帝朝夕相处,却逐渐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感。

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就被架空了。时间长了,“尚书”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尚书令名正言顺地成了真正的宰相。

到唐朝,皇帝又感觉“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因此,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虽然把相权一分为三,但是三省毕竟是外朝,皇帝控制起来不方便。于是,到了后来,唐代皇帝又开始架空原来的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获得了实权。因此,到了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变为新的宰相。

到了明代,猜忌心特别强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创造了8天之内批阅内外诸司奏折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的辉煌纪录。结果时间长了,他也受不了了,就把自己信得过的几个文官任命为“大学士”,临时组成一个秘书班子。

在整个明朝,大学士都是正五品,是小官。因为朱元璋就是怕大学士演变成宰相,所以特意规定,你就是小秘书。然而不管怎么压低,事实上后来大学士还是演变成实质性的宰相了。明代后来没有宰相,但是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

清朝建立后,皇帝又感觉大学士们用着不顺手。于是雍正帝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秘书班子,叫“军机处”,用这样一个临时机构,来架空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又成了新的宰相机构。

2000年间,皇帝与丞相之间一直在玩同一个游戏,皇帝总喜欢用自己身边的秘书班子来架空丞相,临时班子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正式的宰相。可是一旦演变成正式的宰相机构,皇帝又不信任了,又开始用自己的亲信组成新班子取而代之,这样不停地循环下去,乐此不疲。

这个游戏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家创立的皇帝制度的一个基本逻辑,即制衡和防范。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虽然独尊儒术,但秦代之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大体上是沿着法家的逻辑来进行的,皇帝们的政治老师一直是韩非子。当然,因为《韩非子》这本书名字已经臭了大街,所以很多皇帝是偷偷地读的。比如和王安石一起搞改革的宋神宗,早在登基之前做潁王的时候,就对《韩非子》非常感兴趣。颍王有一天拿出一本《韩非子》,让秘书去校对错字。秘书说,这本书阴险刻薄,不是本好书啊。颍王说,我就是收藏一本,不是喜欢它。

(摘自《简读中国史》)

猜你喜欢
大学士韩非子李斯
鲁人徙越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包拯为何穿龙袍?电视剧有误
滥竽充数
李斯自食苦果
明人内阁性质观点述评
韩非子的“解老”与法治大一统
整太监
整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