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

2020-06-30 07:40九江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门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雨水

曾 静 九江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1 前言

海绵城市是新型水资源管理策略,在降雨时进行雨水的收集、处理与存储,将其用于城市用水环节,在城市内构建水生态系统,可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水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强化城市生态功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此,关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探究具有鲜明现实意义。

2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

我国于2015年开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规划工作,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各地区结合海绵城市特点及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地理条件、水资源配置状况等内容,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合理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细化来说,常用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有以下几类。

(1)市政道路改造。通常来说,城市雨水径流量相对较大,特别是雨季,影响居民正常出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人员进行市政道路改造工作,配置涝水泄流通道、生态草沟等基础设施,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增强防涝水平。

(2)雨水渗流系统。在城市建筑建设中,雨水渗流系统的配置,可有效收集雨水,将建筑、街区、广场等区域的雨水收集至管网,统一进行净化处理,使其满足城市绿地灌、道路清洗等场景的用水需求,开发利用城市雨水,提升城市生态功能[1]。

(3)建设湿地公园。规划人员可结合城市水体、土壤、植被等要素,选择合适区域建设湿地公园,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间构建联系,建设湿地水源,为动植物提供生长场所,既可改善城市气候条件,也可改善周边土壤环境,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4)引进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指在城市道路与广场等区域,铺设渗透性较强的路面材料,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路面热能存储,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便于城市居民出行。

(5)加强生态修复。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系可以看作是天然海绵体,天然海绵体的损坏,是导致城市洪涝管理能力下降、水资源流失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范人员应加强生态修复,通过污水处理、清淤工程、湿地建设等措施,恢复天然海绵体的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

3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在明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本文以某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总结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各项途径的落实要点,为其他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详细经验指导,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细化来说,该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涉及以下三个项目。

3.1 道路建设项目

基于海绵城市特点,该市对某城市次干道进行优化建设,道路长度为755m,规划红线宽度为26m,该道路的下垫面选用硬质沥青层与透水铺装层,同时配置雨水花坛、涝水泄流通道等水生态基础设施,提高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减少路面积水,便于居民出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基于该城市次干道的周边环境特点,无绿化退让区域,规划人员将水生态基础设施布置于道路红线内(如图1所示),具体如下。

图1 道路建设项目

(1)在城市次干道中,车行道内设置宽度1.2m的绿化带,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在绿化带与行道树中安装生态滞留设施,从源头调节雨水径流。因绿化带的宽度有限,行道树的结构深度大,规划人员选择雨水花坛作为生态滞留设施。同时,为保障道路行车安全,雨水花坛选择混凝土结构。

(2)城市次干道南侧建有公园,规划人员将道路绿化与公园绿化整合,在人非混合道安装过水暗涵,与公园景观中建设的生态草沟连接在一起。在降雨时,雨水可流经过水暗涵,滞留在生态草沟内,提高城市排水功能。

(3)在城市次干道施工方案设计中,人行道选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并在道路底层配置盲管,与各类生态滞留设施连接,用于收集、传输雨水。在道路最低点,对人行道进行下凹设计,配置涝水泄流通道,避免道路积水问题的出现。

在该项目中,规划人员从雨水源头入手,利用管道、生态滞留设施,实现雨水的有效控制,将道路积水控制在15cm内,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效果显著,值得学习。

3.2 公园建设项目

在该城市实施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中,规划人员综合考虑建设区域的地理条件、土壤特征与水文条件,发现规划区域不适用建设湿地花园。结合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通过水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以及公园景观水系设计,打造兼备生态、休闲功能的综合性公园,具体海绵建设规划途径落实如下。

(1)雨水源头控制系统。在公园道路的绿化带内配置生态草沟,用于传输公园道路的地表径流,既可净化雨水,也可滞留存储。在生态草草沟的最低点,设计雨水花园,以湿塘结构为主,前置塘配置预处理设施,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去除雨水内的大颗粒污染物,在其与主塘连接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小型雨水湿地。

(2)雨水管理系统。在生态草沟和湿塘的主塘结构中,规划人员设置过水暗涵,并种植植物,避免主塘出现沉淀或阻塞现象,加强公园的雨水管理能力。同时,为保障湿塘结构的有效运行,调节水位和雨水流速,确保雨水公园具有充足的调蓄空间,规划人员在湿塘结构中建设挡流堰,其高度超过溢流雨水进口约10cm,既可实现雨水的分流,也可降低下游雨水口的负荷。结合公园的休闲、观赏特征,规划人员将挡流堰设计为观景石外观。

(3)内涝防治系统。在该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公园项目发挥植被缓冲带作用,利用公园的绿化植物,拦截雨水,结合雨水的土壤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既可减少污染,也可防治内涝问题。为强化雨水拦截作用,增加土壤下渗能力,规划人员在公园地面引进透水铺装,铺装面积约3万平方米,透水率超过90%。根据公园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与结构特点,规划人员选择不同透水铺装材料。对于公园主路,其宽度最大,选择透水沥青材料;对于公园次级游步道,考虑其观赏作用,选择彩色透水混凝土;对于公园广场区域,选择陶瓷透水砖,提高开阔性;对于花林区域,为配合植物景观,选择砾石透水铺装;对于道路边缘区域,选择花岗岩材料,以平牙方式收边,减少地表径流聚集。

在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公园项目中,规划人员考虑公园的观赏功能,合理选择水生态基础设施,通过材料、外观的调整,使海绵城市兼备生态、休闲功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图2

3.3 生态修复项目

针对该市水体污染问题,规划人员建设生态修复项目,从源头入手,以“生、净、涵”为原则,使水体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以该市某河流的生态修复项目为例,规划人员采用如下治理措施。

(1)截污管网。规划人员对该河流的全部排污口实施截污处理,对于污水出口,遵循100%截污原则处理;对于雨污合流出口,遵循2倍截流原则处理。根据河流特点与地理条件,合理规划截污管网的铺设路线,对于上游污水排放超标的管口,设置生态净化塘,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同时,规划人员对雨污混接点进行改造,清疏污水管,建设雨水边沟,将净化后的雨水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恢复城市天然海绵体的功能。

(2)清淤工程。规划人员根据河流污染状况,选择原位生态改良修复技术,对河流底泥进行深度清理,恢复城市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同时,在清淤完成后,规划人员进行河岸生态景观修复建设,种植挺水植被与沉水植被,全面恢复水生态系统。

(3)湿地建设。规划人员将该河流源头为起点,在污水处理厂周边建设强化净化湿地,用于消纳周边区域的河道来水,净化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每日可处理废水约两万立方米。为满足该目标,湿地包括超磁强化预处理、生态浮岛、浮水植被与生态塘等部分,有效降低废水对其他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改善城市水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规划人员可采取市政道路改造、建设雨水渗透系统、建设湿地公园、引进透水铺装、加强生态修复等途径,根据城市地理条件与水资源现状,协调配合各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强化城市生态功能,发挥海绵城市作用,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规划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海绵是植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