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涛,田从祥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现代建筑学教育主要受西方建筑学教育影响,老牌建筑院校基本沿袭了西方现代建筑学教学方法和培养体系,以传统建筑学专业基本功教学为基础,以严谨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为发展的教学模式[1]。同时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经过教学上的积累和发展,这类传统强校在建筑学专业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我院开办建筑学专业十余年,在这十余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我院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道路,虽然我院建筑学专业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建设过程还存在师资不足、设施条件不全、地域限制、设计实践不够等问题
我院建筑学专业办学依托长江大学本部建筑学专业,自有教师人数不足,专业课教学达不到建筑学教指委规定的师生配备比。同时自有教师中仅1名副高职称,教学团队职称结构还不够合理。这两年由于学院对建筑学专业的扶持,不断引进新教师,自有教师队伍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建筑学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不能仅仅依靠课内学习,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同时建筑学课程类型也比较丰富由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建筑知识理论课程、艺术绘画课程、建筑技术课程、建筑实践课程等[2]。导致建筑学需求的建筑设施较多,包括专业绘图室、画室、模型制作实验、机房、测量、建筑物理实验条件以及摄影设备。进三年由于我系新建建筑模型实验室、专业绘图室、摄影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我系基本满足了建筑学教学需求,但是建筑物理实验需要借本部物理实验完成建筑物理实验,同时数量上还有一点不足。
我校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我市建筑学教育相对落后,仅长江大学和我院开办建筑学专业。建筑学教学需要一些优秀建筑的调研,经常参加一些建筑学作品展和专业讲座活动,由于地域条件这一块资源相对落后。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课内学习,还需要课后大量的实践,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建筑学专业从2016年开始探究和实践“工作室制度”,通过此制度,有效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后的设计实践。以此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通过科学且严格的工作室制度考核,每个建筑学专业班级形成不同的学习研究小组。
2)每学期结合同学们的课程设计进行筛选,大二以上年级形成竞赛学习小组。
3)每个年级形成不同的“工作室”梯队,由高年级梯队带领低年级梯队完成专业扩展学习,同时在学科竞赛上高年级梯队也会定期做学习分享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专业知识学习。
1)每周定期开展一次“工作室”主题交流学习活动,每次活动由老师和“工作室”学生负责人安排学习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会系统安排钢笔画练习,高年级安排大师作品分享会、读书会等活动。
2)每个月定期开展优秀在校学子分享会,每个学长学姐分析自己学习心得和设计感悟,如:PS技巧讲解、SU技巧讲解、设计概念的落地,建筑学专业学习心得体会。
3)每学期开展一次建筑学“工作室”成果汇报,大家一学期在“工作室”完成的学习任务分享和竞赛项目分享。
4)每年会邀请优秀毕业学子回“工作室”汇报,针对在设计院实际设计工作的分享,读研的学生分享考研备战经历和读研生活。
据埃菲社11月17日报道,最近几年,数以百计的初创企业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成功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用户,这些应用软件提供各种价格极低的服务,现在这些服务已经延伸到时装和电子消费领域。
不同时间节点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开阔同学们的学习视野,构建“工作室”学习交流体系化。
1)规范“工作室”选拔制度体系。“工作室”每学期会进行一次选拔考核,根据学生期末成绩和选拔考核两种途径进入“工作室”学习。
2)规范“工作室”考核制度体系。按照每个学生的设计课程表现、竞赛实践成果进行每学期的大考核。同时每个月会安排专业学习、专业交流成果小考核。考核体系针对每个成员建筑学“素养”进行全方面考核。同时考核分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
个人考核,针对不同年级考核内容不同,低年级主要是每学期完成基础学习,完成手绘练习,读书笔记,积累建筑学基础“素养”。高年级同学,每学期完成软件学习和提高,课外完成4章大师作品解析,扩展建筑学“素养”。
小组考核,每个小组一学期必须完成一个课外设计,一般安排竞赛实践(一年内必须参与一个竞赛实践项目),开阔同学们专业知识。并在学期末完成课外设计方案汇报。
3)规范“工作室”管理制度体系。每周工作室会安排一次学习交流会议,由“工作室”负责人负责考勤,同时考察每周完成任务情况,每次会议不得无故旷到。根据每个同学考勤、完成任务情况,每学期评选一定名额的优秀“工作室”成员。
在实践建筑学“工作室”制度中,学科竞赛是“工作室制度”重要特点,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完成一个专业性竞赛项目,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加强学生们软件和手绘的练习。同时可以强化同学们设计概念到设计落地的逻辑训练。
建筑学专业未来工作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设计,学科竞赛项目也是小组完成的,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完成设计的团队意识,这个训练是平时独立完成课设不能训练到的。同时在竞赛选择上我们分级化,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习差异化,针对地选择竞赛项目。
1)建筑学专业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在低年级我们选择一些手绘类的竞赛,同时系部每年在4~5月份主办建模大赛,通过这类型竞赛,提高学生的手绘基础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筑学专业三年级,大三学生刚刚接触软件学习,这个时期的竞赛主要是针对软件学习和建设设计逻辑训练。
3)建筑学专业四、五年级,这个时期的学生,也是专业知识最丰富的时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性强的设计竞赛,提升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同时完成这类型专业竞赛,在前期分析、资料整理、案例借鉴、概念生成、方案落地等方面都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为建筑设计作品集做到很好的补充。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专业不同的积累,构建“工作室”学科竞赛体系[3]。
建立“工作室制度”模式旨在让学生们拓展学习建筑学科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三年努力,我系于2016年已经初步形成“工作室”模式,“工作室”成员取得一定成绩。
1)竞赛实践。我系建筑学子获得省级学科竞赛获奖10项以上(见表1),通过学科竞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提高了手绘、软件技术运用,还大大提高了设计实践能力。
2)留学考研。我系14级两名同学分别被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两所大学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建筑学研究生入学Offer。部分同学考取211院校和省重点院校建筑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2.7%,是近几年研究生录取率最好成绩。
表1 “工作室”学科竞赛获奖一览表
3)就业。我系14级“工作室”成员就职于森磊国际、天华、尤安建筑设计公司等国家重点设计单位,2019届毕业生“工作室”成员第一年年薪在10万元左右,“工作室”成员就业率达到100%。
4)科研。“工作室”成员于2018年至2019年在国家级期刊《城市建筑》、《中外建筑》发表论文4篇,部分成员参与市级、院级科研课题,并结题。
在建筑学专业初步形成以学科竞赛为特点“工作室”模式的背景下,我系学子才能取得这些成果。这些成果体现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与此同时,随着我系建筑学专业的稳步发展,以学科竞赛为特点的“工作室”体系需要更成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学习体系。
综上所述,在独立学院在师资不足、设施条件不全、地域限制、设计实践不够的情况下,建筑学专业以学科竞赛为特点“工作室”体系化的建设研究并实施对于提高独立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迫在眉睫[5]。此举对于我院提高建筑学专业在同等高校中的影响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研究对建筑学院校的教学有一定的推广意义。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建筑学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院建筑学专业通过践行和推广“工作室制度”,不仅可以加强课内专业学习的补充,还可以加强学生课外学习能力,通过研究体系化构建建筑学专业“工作室制度”,使得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
通过实行“工作室制度”提高专业学习气氛,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设计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能与社会企业更好的接轨。同时这一研究符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师生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高校的宏伟目标!
[ID:00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