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奚文娟 浙江省海宁市机关幼儿园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出思维导图这种高效的笔记形式,引领了新的思维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几年前提出了思维可视化教学。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可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表征”是显示出来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特征。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美国学者勒什、贝尔等人将儿童的表征形式划分为五种,即实物情境表征、教具模型表征、图形或图表表征、口语表征、书面符号表征。
《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中提到:它能够使人们看见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它为儿童提供了智力上的挑战,要求儿童思考:我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我在扮演这一角色或者搭建这一个作品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和想象创造呢?表征是一种记录和记忆,甚至是对自己观点以及所做之事的再度梳理与确认,并以外显可视的状态呈现。
科学活动中,幼儿积极使用表征探究来参与思考,参与表达表现,管理并发展自己的学习。有效的表征与表征素材的运用对其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以中班“我和空气做朋友”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为例,梳理并呈现我们的实践经验与结果。
针对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幼儿的个别差异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有的幼儿已经对数字有所了解,有的幼儿连一笔画成圆都还困难。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如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呢?我们尊重幼儿的差异,使用多种表征来助其解惑,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幼儿进入学习,梳理经验。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鼓励幼儿用简洁明快的图示记录。这样的图画真实地表达幼儿要告诉大家的事实,画面更多是以“看得懂”为标准,忽略布局与色彩搭配等。
例:记录中以感叹号来表示一幅线条杂乱图画的含义,表达的是一种成功、肯定、自我认可,真实地呈现幼儿对所做之事的态度和认同。
图1 图画、数字符号相结合的记录
科学探索活动常常需要幼儿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是作为实验成功的参考,也是帮助幼儿解答“为什么”的有效手段。当需要呈现这样的流程时,我们会积极鼓励幼儿使用表格和流程式的操作图示。
(1)提供标有“1”“2”“3”等项目编号的纸张,让幼儿随机利用起来,作为自己实践的步骤表述。
(2)提供画有简单格子的纸张,这样的表格式记录纸帮助幼儿将内容进行自然分割、归类、积累等。
图2 步骤记录表
(3)提供具有比较性质的操作表。表格中,将需要对比的内容分成两个版面进行记录,而后在过程中通过对数据和现象的比较来发现两者的不同;也可以是将同一类物品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操作,将最后呈现出的结果再进行比较。这种表征呈现可以教师与幼儿合作完成,也可以幼儿独立完成。
图3 《没有空气的植物怎么了》实验记录
例:在中二班的自然角“没有空气的植物怎么了”的实验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记录本,每页划分了格子表示区域,幼儿在既定的范围内,自己观察后将画好的记录小纸片在格子里进行粘贴,而后进行对比讨论,发现有无空气后植物生长的不同结果。
小纸片的每一次增加只是在过程中简单地累积记录单,直至结果呈现,幼儿就可以进行比较和解释了。
以上所有可供幼儿记录的,有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也有幼儿自己在白纸上画的。记录材料从“百宝屋”中提供,在幼儿游戏学习辅助盒内呈现,幼儿可以随意取用,满足不同层次及不同需要的幼儿。
纸质表征的呈现,不仅能使幼儿直观地保留操作过程和当时的想法,也能使教师获得梳理和再评价。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记录内容不同于成人的文字记载,其中很多的图案和线条、诸多的数字和符号。有时候这些只有幼儿自己才能看懂,而且如果教师不及时帮助幼儿在边上进行文字辅助式的补充记录,时间久了就连本人也可能想不起来。如何帮助教师与幼儿弥补涂鸦类表征的“短暂记忆”呢?我们尝试利用现有的一些工具来帮助。
(1)照片。记录幼儿游戏的现场,幼儿需要回顾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记忆支架。请幼儿回家后借用家长的手机、平板电脑把收集内容、实验的过程等拍下来,并请家长将电子资料通过班级群的方式集中到教师的教学资料库中分享或交流等。
(2)视频。中班幼儿科学记录中还有一个困难——自己画的自己懂,但是讲出来后伙伴可能听不懂。于是借用录像、录像资料再回放的方式来分享。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的学习课堂就应该是在其兴趣使然下的自主建构的课堂。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存在了,如果随着幼儿的兴趣不断追随并给予支持,那么幼儿的学习效率必将会有所提升。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形成趋趣追问支持的鹰架,与幼儿一起参与各种记录及使用记录素材的活动,从而形成以幼儿为主的探究课堂。
“是我的,才是珍贵的。”此话来自幼儿学习时对自己记录下表征的评价。能在活动中保持自己的见解是对活动和自我参与最好的尊重。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确保做到每个幼儿都能独立思考,都有各种实践以及记录分享自己所见所想的机会,我们都会让幼儿在学习中或者学习后有参与记录与交流的机会。
当课堂中出现实验结果或是操作方式有争议、观点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通过以下路径来使用记录。
路径一:记录问题—领取问题(个人或小组)—在家延续实验。
例如:中一班“空气帮我飞起来”的科学小游戏,第一次游戏材料以教师准备为主,请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哪些物品是能借助空气流动飞舞起来的。之后幼儿发现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于是教师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并保留这些问题卡,然后带回家找寻物品再度实验,进行探究的延续。
路径二:记录问题—领取问题与材料收集(个人或小组)—材料储备—集体再探究(教学、区角、家里)。
例如:中一班实验“空气帮我飞起来”第三次活动,针对幼儿提出的很多新物品是否能飞起来的猜测与共同兴趣,教师邀请幼儿以小组的形式收集了部分材料带到班内,在区角游戏时段再次进行了实验;而对于没法带来幼儿园的物品,诸如电风扇、大衣等,我们请幼儿在家里进行亲子实验,实验后将过程和结果用纸质记录、多媒体视频记录等方式来作反馈和分享。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学习者特征分析数据为依据,以促进沟通交流为目的,从而为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
一般在课堂中,我们根据幼儿产生的兴趣点进行追问、记录、解析与提高,这些都只是在过程中的一种延续与提升。那么在幼儿对于科学活动产生疑惑或特别想要深入探究的时候如何给予支持呢?我们这样尝试:进行游戏(实验)计划书的制订,即幼儿根据自己实验的一个愿望,设计自己的实验计划书,包括实验的内容、大致需要的材料等。这个实验有可能是同伴已经有过的经验,也可以是自己对之前兴趣延续后的一个创新。
例如:中三班一名幼儿在区角游戏因材料有限,不能尝试更多的次数,于是提交了再度实验的计划书。教师根据其计划书,帮助其准备材料,从而满足了他二次尝试的愿望。
再如:中三班一名幼儿在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不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课后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计划书“湿不了的纸巾”,想利用其他材料再来试一试。这里呈现了活动名称、想要有的新材料和实验平台等。
虽然期间有的幼儿的计划书非常不完整,有的甚至呈现的内容与实验的要素关系度不密切,但是幼儿随着这种自我规划意识的养成,促进了其“课堂观”的成长:幼儿们更加懂得,学习不应局限在班内和教师一起,区角游戏也不单只是在一个时间单位内开展。学习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和同伴或者独立都可以开展,提升了幼儿游戏学习的主动性。
记录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再度学习,让幼儿明白真实的疑惑可以再继续去探求答案。不能成功的,可以通过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与寻求成功的路径,逐步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在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中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从而使得科学思维的养成在这里逐步实现。既然借用表征能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那么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也显得很重要。我们的实践办法有:
巧借其他学科的记录进行互通式科学记录。让幼儿懂得科学记录和其他记录有相同之处,就是将自己所想所见的信息真实地表达出来,看得清楚、讲得明白是关键。
例如:在语言游戏中学会“按字记录”,即将自己嘴上想说的话用涂鸦画表示出来。一字一图(标记),连成一文。
又如:角色游戏中用到的“拼凑式记录”,幼儿可以将绘画内容与数字等符号拼揍着平铺开来显示在记录纸上。
再如:在科学实验中将自己需要的步骤、所要做的事情一一呈现。可用作记忆、整理等。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普曾说过:“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关系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幼儿在学习运用记录方法中,因为各自的能力和特点各不相同,记录的内容不能较好适应所有幼儿的需求,而记录本身我们又以追求幼儿个体的自主吸收与呈现为主。于是我们积极用同伴比较的方式,即用相同记录材料对比式分享交流来发现可以提高的地方。
如:关于箭头的使用,邀请幼儿将小组的记录单进行展示,一起交流大家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分享后教师稍作梳理,幼儿就懂得当一些图画无法表示时箭头可以表示方向、表示结果、表示伙伴关系,等等。从同伴口中获得的信息印象更加深刻,之后就会充分进行迁移。
将自己的思想记下来是幼儿一种思维的梳理,再在大家面前说出来又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日常就请幼儿朗读记录,看着自己的记录本在班集体、小组中进行大声的朗读。幼儿在重新识别自己的符号、数字、涂鸦画面中再次思考,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等。
班内小听众可以向介绍者质疑,以此逐步形成一种“我不懂就问你”“我有不同的看法就告诉你”的思维碰撞、平等交流的氛围。
幼儿在游戏与学习中运用表征,也就是通过书写、绘画、讲述或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逐步养成习惯,并借助表征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我们从中班幼儿的活动中看到了表征在幼儿游戏学习与成长中的特殊作用:它貌不惊人,时而当补充,时而成为主角,时而又变成背景……但始终贯穿在幼儿与教师的沟通之路上,并为幼儿了解科学现象、参与体验、梳理实践思路等起到了确定性的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及其追随者鼓励教师使用绘画和书写等简单方式去帮助儿童建构、阐明新的观点。而在陪伴幼儿进行学习表征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悟到:运用表征很难,也不难,关键在于做了没有?利用表征做了什么?是教师自己做的,还是引导幼儿在做?幼儿以怎样的身份在做?是做一次就算了,还是会延续地做?等等。
“我思我记我成长!”表征,真实呈现在记、看、析、用之过程中师幼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