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幼云 肖璟(通讯作者)
(武汉市第九医院内分泌科 湖北 武汉 430081)
有研究证实[1],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和病毒感染存在较紧密的联系,早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常见,后期可出现吞咽困难、甲状腺肿大等症状,且较多研究显示[2],上述疾病复发率较高,但经及时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痊愈,故尽早开展有效治疗十分关键。我院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了较积极的效果,报道如下。
随机将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66 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3 例)、实验组(33 例)。
实验组年龄为26 ~68 岁,平均(41.69±2.82)岁,男女分别为13(39.39%)、20(60.61%)例;病程为2 ~6 个月,平均为(3.98±0.25)个月。
对照组年龄为27 ~65 岁,平均(41.71±2.80)岁,男女分别为12(36.36%)、21(63.64%)例;病程为2 ~5 个月,平均为(4.02±0.10)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得P>0.05,可对比。
对照组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患者口服美洛昔康(每天2 次,每次7.5mg,国药准字H20020243,扬州中惠制药有限公司,规格:7.5mg),4 周后,药物用量减少至每次7.5mg,每天一次,连续治疗2 个月。
实验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强的松(每次20 ~30mg,每天一次,国药准字H33021207,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mg),2 周后,药物用量开始减少,每周减量5mg,连续治疗2 个月。
对比两组症状(发热、疼痛、甲状腺肿大)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行χ2检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发热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甲状腺肿大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如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s,d)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s,d)
组别 例数 发热消失时间 疼痛消失时间 甲状腺肿大消失时间实验组 33 3.69±1.32 7.36±1.32 7.52±1.56对照组 33 6.52±1.31 13.56±1.45 14.25±1.43 t- 8.742 18.164 18.269 P- 0.000 0.000 0.000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7.27%),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目前临床还尚未完全明确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但较多研究显示[3],上述疾病和病毒干扰、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上述疾病起病较急,后期常伴有甲状腺肿大等症状,触碰时会伴有明显痛感,严重者甚至延伸到周围,故需及时对患者开展有效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均属于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常用药物,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能有效减轻因甲状腺肿大导致的疼痛感,还可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属于炎症反应诱导介质,合成减少后,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解热、散热的目的,并有助于抑制病毒增殖,但上述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发生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4];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具有抗病毒性及抗炎性作用,能有效抑制白细胞吞噬及浸润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较多研究显示[5],糖皮质激素可有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可有效降低致热源的敏感性及稳定溶酶体膜,从而促使机体不释放内热源,进而达到退热及缓解症状的作用。
为对比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的有效性,对患者分别应用上述药物,研究显示,实验组发热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甲状腺肿大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7.27%),提示相比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更有助于促进发热、疼痛及甲状腺肿大等症状消退,病情改善效果更佳,且药物毒副作用更小。
综上所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症状缓解,疗效佳,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