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要完成一篇好的文章,反馈评价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习作训练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学生处于各种习惯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作为教师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可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等种种因素,造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仅仅以考试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造成了小学生习作评价重心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种单一的评价观存在很多弊端,应该引起教育者、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评价;重心;多元化
以往,对于小学生习作的评价方式、结果以及主体都过于单调,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教师认为他们的作文写得好才算好,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写作习惯与习作兴趣都是十分不利的。
一、小學生高年段习作评价的现状
据笔者了解,小学生习作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形式单一
笔者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涯以及上大学后去各个小学见习了解到的情况,教师对于小学生习作评价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对于小学生完成的作文,更多的是教师个人去独立评价,评价方式也只是从作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类的方面进行书面评价,这就难以避免教师会带上自己的个人感情去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如此评价过于单一,不利于部分小学生对于习作兴趣的养成。
2.要求高,指标偏颇
目前,大部分教师以及家长都为了追求高分,让学生套用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华而不实的模式去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结果。可是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小学生处于观察、认识、表达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作文的模式化会扼杀他们对于写作深入探索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尊重儿童的这种天性。
3.反馈慢,缺少时效性
这是一个大多数教师无可奈何的情况,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工作任务重等原因常常导致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无法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但是反馈是具有时效性的,一旦过了那个时间段,学生会遗忘一些相关内容,这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二、小学生高年段习作调整评价重心的意义
1.尊重儿童天性
儿童与成人一样都需要被尊重。陶行知认为儿童具有创造力,并且这种创造力应该被解放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总认为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应该教会儿童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教会儿童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教会儿童将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话写出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现在对于学生的某些影响并没有展现出来,但是通过岁月的沉淀,你的学生终会感激他曾遇到过如此用心的老师。所以,在此给未来的自己立一个目标,我会尊重我的学生,我也会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希望带给他们的是启示、是难忘、是独特。
2.遵循新课程理念中的评价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评价多元化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它不再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也不再片面地以作文的最终呈现结果去评判一个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它开始去关注小学生的习作个性,关注作文的情感表达,关注作文的形成过程。这是大多数学生的福音,他们不用再生活在所谓“优等生”的阴影之下,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每个学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并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往,学生为了能取得高分,会通过各种方式去锻炼自己的习作能力。但是,如果学生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在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单一的体系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会失去对于写作的兴趣。
或许在目前看来,考试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但是每一种事物都无法尽善尽美。
由此,评价重心的调整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利的。在习作评价时,可从多方面、多个指标对小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不能让闪亮点在角落无人察觉,自生自灭。对学生多鼓励,让他们爱上写作,勇于表达自我,说出自己内心所想。
三、小学生高年段习作调整评价重心的具体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作为教师,要努力落实课表中提出的习作评价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习作评价的实践。
1.关注主体
新课程中的学生观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其独特的意义,由此在进行习作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并关注他们的个性,淡化统一的格式化的评价模式。同时也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书面评价、口头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以及综合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验。
2.关注体验
习作原本就是将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而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的习作,针对他们的不同基础和个性差异做以客观的评价,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每一次的习作过程中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会芹.习作教学实践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7.
[3]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11-15.
编辑 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