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摘要: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章在现有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基础上,以高校社会服务概念为理论基础,根据社会需求,从政企校三个方面优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路径,提出合理配置政企校资源,调整高校社会服务战略,使其更具有客观性、精准性、发展性。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路径优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通常而言,“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高等学校从国家设学目标和自身定位出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特色和资源,在办学实践中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指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并列,并借助于它们直接为社会具体需求服务的职能”。本文研究侧重于狭义的社会服务职能。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对社会服务职能的认知有所提高,能主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服务战略,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事实上,了解社会对高校服务的需求,根据需求调整高校社会服务战略,建立健全高校社会服务机制,是优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路径研究现状
通过对参考文献的归纳总结,有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路径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理论层面,从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等方面了解构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路径的现实意义。段雪辉阐述了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黄刚提出高校不但要关心社会发展、解决社会发展难题,而且要引领社会发展潮流。董莉荣觉得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不仅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福平认为地方高校只有加强社会服务模式的研究,才能为地方高校走出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在实践层面,指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现状,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提供现实依据。贾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服务产业转型等方面入手研究解决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困局之道。李天源提出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应以直接满足区域社会的现实需求为目的,以教学科研职能为依托,在区域社会服务领域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则、内容和程序。王运锋认为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综上所述,这些观点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路径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策略参考,但普遍只从地方高校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对社会服务过程中政府、企业的作用缺乏探究,容易与社会发展脱节,造成政企校三方职能错位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政企校三个角度研究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路径的优化策略,使其更具客观性、精准性和发展性。
三、高校社会服务路径优化举措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沟通、协调、激励作用。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机制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指引;地方高校在办学投入等方面离不开政府支持;地方高校智力资源成果转化需要政府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实效。
在政策引领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指引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方向,提升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精准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产学研用融合,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社会服务机制。在办学投入方面,应适应发展需求,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和基础性项目建设力度,拓展地方高校基础性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软实力,激发地方发展的活力。
在产学研用方面,政府部门应牵头搭建适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参与的“产学研用”综合性平台,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引导高校在地方社会发展中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等服务,做好地方政府的智库。
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把高校打造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地和辐射源头,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文化研究,挖掘文化特色,主动联合高校送文化进社区、入企业、下乡镇等活动,使大学的先进文化性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
(二)企业层面
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对高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产学研用一体化诉求越发凸显。
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下的企业应主动创设一条以自身为基石、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高校联盟的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高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共同建设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健全“产教融合”理念下校政企服务的共建机制,以创新举措驱动合作与发展,形成企业和高校联动发展格局,建构政企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达到企业创新与政府引导、高校服务精准对接,实现自身和政府、高校的共贏发展;以产出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成果为目标,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成果效益带动高校社会服务意识的提升,进而营造更为广阔的服务平台。
(三)高校层面
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融通,提升产学研用服务职能效用。地方高校应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了解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向,强化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适时调整自身办学模式,以保证学校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形成精准对接。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应加强融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以效益链、服务链为主导的发展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积极培育师资,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路径优化的重要基石。地方高校在注重硬件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高校师资建设。积极引导高校教师投身于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用理论武装思想,树立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的观念,发挥高校教师的学术优势,努力成为地方社会服务的重要参与者。
既要注重技术支持,也要重视人文服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责任和使命,是对发展规律、社会现象、理论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其研究成果影响着社会发展模式、公民价值观念和民众思维方式等。因此,虽然专业技术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但是不能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作用。
正确处理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关系。科学统筹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资源匹配,合理配置现有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制订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发展战略规划,才能有效开展高校社会服务,使其得到协调发展。
四、结论
政府管理服务社会、企业发展推动社会、高校助力服务社会,三者尽管各司其位,但最终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因此,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职能,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企业要尽其所能,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高校要进一步谋求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的实力。三者相互联动,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搭建更好的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有助于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0729.
[2]段雪辉.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5(09):9193.
[3]黄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38(01):8588+115.
[4]董莉荣.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9):4951.
[5]王富平.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基于社会服务模式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19):13+17.
[6]贾蓉.基于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实践探索——以武夷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2):1315.
[7]李天源.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新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5(02):1214+51.
[8]王运锋.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创新举措探究——关于韩山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8):810.
[9]王旭東,赵隽咏,李玉珠.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5):4042.
[10]高路,林琳.地方高校提高社会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5):144145.
责任编辑: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