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珅 林燕芬
摘 要:民办高职院校承担着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想出色完成时代、社会赋予的重要责任,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要抓住机遇,努力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积极开展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未来发展道路才能顺畅。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科学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开展专业建设、内涵建设的基础。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涵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以及毕业要求等。[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照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指导教学纲领性文件,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依据与“施工图”,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想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事业,就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严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存在问题
(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调查研究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比较随意、不规范,没有经过充分调研,然而制定科学合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就是做好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调研的分析和总结,在获取大量专业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为科学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研应该是一个团队的心血与智慧,然而事实上,调研与制定仅仅变成专业负责人或者系主任一人的工作,缺乏对专业发展现状、趋势的调研,更加缺乏对与专业对接的行业、企业的调研,也没有对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深度调研,更没有对在校生以及毕业生需求进行调研,没有这些全面的调研,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何谈科学与合理。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5-8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明确教学内容及要求。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3]然而多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设计上避重就轻,未体现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未明确岗位工作任务,脱离企业、行业发展需求,不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甚至缺少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往往“因人设课”,有些课程因师资缺乏不能正常开设,有些课程虽然过时却依然开设,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与创新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4]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以理论课为主,缺少实践、实训课程;教材开发以学校为主,缺少企业行业参与,闭门造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行业企业标准脱离,人才培养模式照搬照用其他学校或者十年不变;事实上,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应当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这是目前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缺乏的,也是今后民办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
三、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及特色
学校经过与行业、企业、其他院校专家协商、研讨,校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方论证、评审,最终制定出台了《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编制2018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流程、课程体系设置及特色。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全面调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认真听取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按需设课。
2.以二级学院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学院在充分论证或试点的基础上,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模块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打造亮点。
3.强化企业实践教学
根据专业特点认真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考核与管理,专业课实习实训要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要求接轨。积极开展企业实践教学,采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主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将融入企业、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作为企业实践的重要教育教学内容,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4.专业与行业标准对接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行业标准,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选择1-2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照,并积极听取企业、用人单位反馈。各专业按照职业资格要求,面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内涵。
5.打造涉外特色
积极推进培养方案国际化,省级、校级品牌专业应对照一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方案设计,原则上所有专业均应开设1-2门双语课程,推进培养过程国际化。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一外、二外教学,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打造涉外特色课程模块。
(二)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1.统筹规划。学校根据多年来积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基础以及当前办学实际情况,统筹规划、部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经过校学术委员会、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建设委员会,经过仔细研究、论证,出台201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指导全校40个专业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调研分析。各专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团队深入开展了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区域行业企业调研,并到同类院校相同专业进行调研,组织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3.研究起草。各专业结合调研和分析结果,依据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研究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进行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
4.论证审议。学校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标准,组织行业企业、校学术委员会、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当评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说人培”,经评委们听、评、审,依据专家意见修订、整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公布实施。通过论证后修订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通过学校网站公开,接受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监督。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构建涉外特色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架构特色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实施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内核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核心内容,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涉外特色模块和专业实习实训模块组成。
1.基本素质模块
由必修、公选和自选三组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学校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体育、军事理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要求公共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鼓励实践教学以讲座、招聘会等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开展团体咨询、心理测评、讲座、竞赛、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公选课包括人文、自然和艺术等类别的课程,由学校规定,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自行选修,在第二、三、四学期完成。自选课是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自行安排,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高等数学等课程,也可安排其它课程,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2.专业基础模块
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和实践内容,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3.专业核心模块
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设计核心课程,按典型工作或业务流程运行确定课程学习周期,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
4.涉外特色模块
由外语教育、双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组成。加强外语、双语、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到国外进行口语实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型人才,逐步实现“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外语专业第一、二学期加重第一外英语的学习,每周6节,共11学分。第二、三学期开设第二外语,包括日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种,由各专业自行选择语种。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专业外语。
5.双语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非外语各专业选择适合的课程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坚持外语教学全程不断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专业实习实训
按照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加强实习、实训的考核与管理,专业实训课要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要求接轨。积极开展企业实践教学,采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综上,在当前各行业、职业不断更新、发展、淘汰的大时代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教职成司. 关于征求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EB/OL].[2017-12-7].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712/t20171207_320877.html.
[2]胡玉纯. 以调研为基础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7)
[3]教职成司. 关于征求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EB/OL].[2017-12-7].http://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712/t20171207_320877.html.
[4]张旺,杜亚丽,丁薇.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
作者简介:
申珅 (1980-),女,黑龙江鹤岗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林燕芬(1974.7-),女,广东广州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精品课程建设;
项目基金:2018年度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WZL201806);2018年度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与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WZL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