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洋 吕子乒 郑巨上 刘海周
摘 要: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发展和完善专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关键环节。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明确要求在鼓励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除了要获取专业的学历证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获取更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文基于此,以高职机电类课程为例,分析当下1+X证书制度与高职机电类课程标准衔接情况。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标准;衔接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1]。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与行业标准对接,高职的机电类课程标准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能促进教学更高效的实施,重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应用的模式贯穿于学生的培养历程中,能适应社会特别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设置的课程授课模块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1+X证书制度与高职机电类课程标准衔接情况
(一)“1+X”证书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没有与课程深度融合
双证书制在高职教育机电类相关专业一直开展,并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高职机电类院校在指定课标准或者是课时量时,都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因此证书的多项选择较多。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类专业技能证书有:电工上岗证、电工中级维修证等,在获取某个证书的同时,也可以考取另外一个证书。在1+X证书制度培养方案中,纳入更多的证书,并在课程标注制定时融入了职业考证的标准,由于实际可用证书较多,导致没有进一步推广到高职机电类课程培养方案中,甚至是融入具体的课程中[2]。另外,证书的范围主要参照劳动保障部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给出的标准,导致X证书的可选择面比较小,受众面也受限。而且一些企业的证书还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全面认可。所以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标准的融合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机电类行业企业证书标准滞后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高职院校机电类人才标准培养规格主要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富于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素质,熟悉安全标准的规范、质量管理相关国家标准,为国家储备一定的工匠人员。
但现有由企业颁发的职业证书标准,部分含金量不足,行业企业认可度不高,评价标准不能满足区域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要;同时“证出多门”的现象比较普遍,给高校、专业建设和企业造成一定的困扰[3]。
(三)高职机电类课程标准缺乏企业元素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一直有在推进,但是一些合作方式仅限于校企合作协议制定中,实践中,企业的参与度不够,使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企业来讲,更加注重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当一些企业看不到短期利益时,校企融合的推动就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和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共办专业、共建课程开发中心、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培训基地等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制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虽然学校也会邀请部分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但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尤其是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方面,无法达到企业的标准。
二、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实践
(一)订单班培养方式促进课程标准建设
订单班培养方式是当下高职院校最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为企业培养固定的人才,所以导致企业的标准,特别是一些企业强力推动的职业资格标准,可在订单班培养模式中,可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效融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4]。通常订单班的组建是学生报名、企业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统一组班培养。在第一种合作方式中,企业选派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规范几门核心课程的内容及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会派兼职老师参与部分课程的授课,授课内容融合企业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融入企业评价标准。在后一种培养方式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校内的培养方案为主,在第三年的学习完全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内容,综合进行学习。当然不同的订单班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企业对接,推行1+X证书制度。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常见的职业资格证书有,计算机一级证书、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证书,而机电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装配钳工中级证、车工操作中级证、数控操作中级证、维修电工中级证、Auto CAD工程师证(中级)、电工上岗证等。由于高职机电类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目标不同,以及教育资源和师资不同,分别设定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和考证内容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证书不断修正、更新[5]。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只有具备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职机电类院校必须要推动与多个证书、课程衔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满足企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实训项目和制定课程标准,从而实现提高课程团队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每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证书的选择作为培养方案课程的一部分纳入培养方案的修订环节。通过不断探索职业标准、学生的培养质量、专兼职教师的授课能力,逐渐将多个职业证书引入到课程标准的建设中。
(三)深化教师教学教材改革
首先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参加行业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证书,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取得与职业证书相关的教育资质,将相关课程标准与该项目的职业技能证书的标准进行对接。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职业证书的理解和强化学习,将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平时的题库也围绕职业资格证书的题库进行练习[6]。最后,在教材设计上,选用职业考证教材。组建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发相应的教材,以便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设计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满足考证需求,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1+X证书制度不断实施的背景下,机电类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充分融入企业的标准,不仅能够使课程更贴近企业需求,采取订单班培养方式促进课程标准建设,做到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并深化教师、教学和教材的改革,并加大课程标准改革研究,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张德欣,郭斌."1+X"证书制度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0(3):23-25.
[2]严美娴.浅析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获得[J].现代职业教育,2016,(7):40-41.
[3] 李冬睿,杨颖,邱尚明,等. 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PHP应用开发课程标准制定[J].计算机教育,年廣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自然科学)”(2017GkQNCX041).
[4]李学礼. 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9(12):1-5.
[5]周绍梅,王启合.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0,(7):12-18.
[6]陶红霞,辜林.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谈对"1+X"证书制度的认识[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9,11(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