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燕丽 余籽滢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提升医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已然是医学生进入医疗工作前线的必备技能之一。本文通过辨析医学教育中沟通与交流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特点,探究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中对于医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不足,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这对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缓和医患矛盾以及推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学教育;沟通交流;医学生;医患关系
一、概念辨析
(一)概念
沟通一词最早出自:“秋,吴城邗,沟通江淮”。[1]最初的沟通是挖沟渠使得两水相通的意思。随着历史的演变,沟通有了新的含义。现代社会中对沟通一词的解释具有多样性,国外学者赛蒙认为:沟通是指组织中的某一份子,将其决定传递给另一份子的过程。黄昆辉却认为,沟通是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方式,将讯息、意見、态度、知识、观念等内容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因此,沟通必须要有一个主体及以上才能进行的活动,双方必要然产生某些行为,最后使双方讯息得到传递的结果。
交流词意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最初源于汉班昭《东征赋》,形容水渠水流纵横交错而流的样子。到了宋代,逐步引申出来往之意,有了相互传播、交换的意思,交流也就指主体双方信息互换的过程。
(二)辨析
1.相同
不管是沟通还是交流,这两个词在词意和方式上显然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是词意上,沟通和交流都涵盖了主体双方进行意见交换、思想交流的意味,并且沟通和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此外,沟通和交流都属于语用学的范畴,都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使用两种方式,并且二者最常用的方式都以语言性的方式为主。
2.差异
即便沟通和交流二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看做近义词,但是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二者在使用内容、主体性上存在着差异。
首先,在词意涵盖的内容上,沟通一词偏向于对于主体认识、见解、思维、情感等深层次意识的相互通气和融合;交流则更偏向于对于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某些知识的相互了解,偏向于技术层面和工作意义上的交接。其次,双方进行交往时的主体性和参与度有所差异。沟通侧重于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的主动交往和接触,存在主次轻重之分;而交流则更加强调交流双方主体的参与性,并且要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沟通相比,交流显然更加强调主体双方的融合与碰撞。
二、医学教育中的沟通与交流
沟通与交流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两种重要方式,其在不同的使用环境和层次下具有特定的含义。医学教育中的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说,属于医学语言学的内容。医学语言学具有专门性和特殊性,特指医务工作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往的学科,但医学语言学不单单只是涵盖医学相关的专业术语,它与许多的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2]
医学教育中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对象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表现为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即医务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二是,表现为医务人员与求医者,即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现状及不足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不再满足,求医者对现存的医疗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医患矛盾频发,甚至刑事伤医等问题也开始出现。这就要求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方向转变[3]。医学教育也应更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地培养。
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及医疗培训机构纷纷开设了《医学沟通学》课程,开始重视医学教育中,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校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内容梳理存在缺陷;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缺陷;教授方式单一;缺乏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与共情能力培养;缺乏完整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成熟的课程评价方式。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现状与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力度。
我国医学教育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地培养,起步较晚,部分医学院校和培训机构仍存在,对课程敷衍的情况。因此,必须持续加大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地培养,加大对沟通交流课程地设置与实施力度。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不论是课程的教学还是课程的考核,沟通交流课程都应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地培养。课程教师要改革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致力于把抽象的沟通交流能力变得更加形象化。课程的考核要最大程度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确保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三)从方式差异着手,教授多元沟通交流技巧。
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技巧是多样的,在应对不同的工作形式下,敏锐地采取不同的技巧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掌握更多的方式技巧,面对不同病患、不同工作情景时,个人的穿着、语气、语调、手势、眼神、语言词汇的选择等等都存在差异性。
(四)加强实践锻炼,注重医学生角色转换。
医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化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实习中,医学生应自觉增强角色意识。实习期间,医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熟悉职业环境,在努力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逐步积累与患者间沟通交流的技巧习惯。
(五)要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医疗系统要稳定运作,医务工作者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根本来看,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患者求医问药往往身心俱疲,就医过程中,更需医生真心实意的帮助。除高超的医术救治外,患者同样需要来自医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地培养,培养出能让患者满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明晰医学教育中沟通与交流的共性及差异性,对完善医学教育中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综合素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撰, 杜预集解. 左传(春秋经传集解) [M]// 左传(春秋经传集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 冯小玮. 从语用学角度谈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000(003):146-148.
[3] 朱文君, 郁诗阳, 王道珍. 新形势下培养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 卫生软科学, 2019(7).
[4] 张丽娜,刘秀芬,韩玉,张志伟,宫涛,张学敏,郭新娣.医患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7):26-29.
[5]卫星,贺晓花,牟永平.检验医学生临床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348-349.
[6] 卢敏.教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205-206.
作者简介:
牟燕丽(1996—),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余籽滢(1995—),女,汉族,四川遂宁人,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