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彪
摘要: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大班化教学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班化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更加注重學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本文简单分析了小班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就其具体应用过程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小班化学习;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持续推进,小班化学习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小班化学习方式,有助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科学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小班化学习的优势,使其真正发生在科学课堂之上呢?
一、小班化学习的应用优势
1.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
在以往的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现在的新课标提倡,教育的中心必须要从“成绩至上”逐步转向“能力为重”。这一改革要求虽然正确,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而小班化学习方式的的应用,则会由于学生人数少,发言、展示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开展科学实验时,由于大班人数较多、准备工作繁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避免课堂秩序混乱、分散学生注意力等,都会选择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实践操作,给学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错觉。而小班化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参与课堂实验的难题。
笔者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按照“设计——交流——验证”的实验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探究实验,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辅”作为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则。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更是营造了活跃浓厚的课堂氛围,深刻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了参与科学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2.均衡发展学生各项能力
由于小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人数较少的话,有利于教师逐一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依然成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班化教学会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最终忽略了对个别学生学习的辅导。而小班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真正领悟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谛。同时,小班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教师只是从旁给予引导或指导,并细致、全面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能力,从而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与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另外,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班化教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小班化学生人数较少,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可以让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小班化学习模式的应用,符合新课改的“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促使学生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小班化学习,有助于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二、小班化学习模式的转变
1.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发掘学生潜在能力,引导其从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单元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从而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和辅助作用,让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所在。
2.教学更具针对性
在小班化之前的小学班级教育中,通常都是人满为患,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或掌握课堂所教知识,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在管理和教育学生时,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最终也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会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上课时感到更加轻松顺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吸收到精良的学习知识,从而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学习单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学习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一言堂”的教学现状。现如今,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教师讲、学生听的各种弊端,但又很难找到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学习单的运用,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少教多学。教师提前给学生设计好学习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探讨与合作探究,鼓励他们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尽量减少教师的课堂讲话时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而提高整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4.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环节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检验他们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成果,从而拓展学生的所学知识。小班化学习的主要特点就课堂容量的增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课本方法的束缚。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形式非常灵活、多变,学习内容也较为简单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班化学习模式,适当开展一些相关的拓展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或带领学生敢于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让他们真正学出兴趣。
课外探究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补充,帮助学生打破时空限制,使其通过接触更多的科学知识,去了解更多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基于此,在教学《校园大搜索》时,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就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周密的調查计划,如“划分区域——展开调查——分别记录——得出结论”等,对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实践调查,并利用绘画、拍照等方法,将自己不认识的动植物及其生长和活动地记录下来,以此加深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和感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继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小班化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及时把握课堂节奏,注重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等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其成长为一名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三、小班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观察力是学生具备科学认知的起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事物,并从中发现问题。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源于生活,二者属于同一种过程,因此只有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联,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导入生活情境,可以明确的将所需探究的问题集中起来。同时,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引入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进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食盐和沙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学生们也较为熟悉,因此,笔者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肉眼认真观察食盐和沙子,描述它们的主要特点;然后将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装水的烧杯中,继续进行观察和比较;最后观察通过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后,沙子和食盐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说一说自己观察体会,以此加深学生对科学就在生活中的体会。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当中到处都有科学知识的存在;通过寻找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启迪学生智慧;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因此,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为高效小学科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保障。
2.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有关心理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操作来获得。尤其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获得新的启迪,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运动与摩擦力》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内容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为主线,让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对比实验以及实验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大难点。小学生并没有那么严谨的概念描述,更不知道如何将这种力的产生原因描述清楚。基于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新旧鞋底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明白“运动”“摩擦”;然后,让学生伸出双手,用力搓一搓,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觉有力在阻挡”,有的说“用力搓有一点热”等;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产生摩擦。根据这一定义,学生明白了“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或挤压”与“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是产生摩擦力的两大必备条件。
通过这种问题引领的方式,再加上学生的肢体互动,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体系,让科学知识一步步的具体化,相关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
3.小组探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由于小班化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人数较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还能让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与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在不断地碰撞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学情及学习兴趣,对他们进行科学分组与任务分配,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不断提高小班化学习的效率,进而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预设,这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否定,或者出示正确答案,这种看似直截了当的方式,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受自身生活阅历影响,难免会对身边事物产生较为片面的认知,而如何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原有认知高度,就需要教师利用自身智慧,明白学生的表达意思,找到理解偏差,再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巧妙追问,为他们搭建思维阶梯,启迪学生智慧,最终让他们的思维迸发新的精彩,进而达到小班化学习的目的。
而当各小组学生在探讨交流过程中的观点产生冲突时,教师还要鼓励或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如“我反对你这种看法,因为……”“我认为……,所以不是你说的这样”“这种假设我不同意,理由是……”等,引导学生将自身见解清楚地表达出来,让他们在相互辩论中进行思维碰撞,并最终达成统一共识。只有这样,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才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等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4.分层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并实施有效地分层教学策略,并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有益发展。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分层教学方法。
首先,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为后续的分层教学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划等级。因此,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必须要掌握好分层的度,从而避免降低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基础开展有效学习,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最后,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应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在辅导A类学生时,教师应以提高其自学能力作为侧重点;辅导B类学生时,则要将侧重点放在为其化解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而对于C类学生的辅导,则要注重巩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完善。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着小班化教育的推行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教师在小班化的科学课堂中,要注重课堂学习环境的构建,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进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真正发生,进而构建精彩、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倪仁英.说与做:小学科学教学中学习力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9(35):38-41.
[2]蒋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76-77.
[3]赵国英.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54-155.
[4]徐弘昌.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32.
[5]乔梁.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7,4(51):379-380+382.
[6]黄小梅.小学科学“协同学习”的有效策略构建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6(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