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11条的内容,每一条内容简短,却字字精准,意蕴深厚,是马克思思想重要转变的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核心的内容就是提出“实践”的观点,在不到1500字的《提纲》中“实践”一词就出现了14次。《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提出了实践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明确了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区别,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哲学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
马克思创作了很多的哲学经典著作,马克思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树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观点。《提纲》也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在马克思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他认为对人类来说,最高的善就是自我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这个目标会开展三种实践活动: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与思辨生活。而康德对于“实践”的理解,则认为实践是人人具体的生活以及过去开展的历史活动分开的,“实践”仅仅是作为人们的“信仰”独立存在的。康德的哲学重点研究的是人的思考,康德认为“伦理学”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哲学。黑格尔则对康德的哲学提出了批判,黑格尔否定了康德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理论,而肯定了“绝对理念”中两者的同一性,并且在传统古典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实践”的观念。在1844年之前,马克思哲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方面,目的是探索人类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早日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及“实践”的概念,后在《德法年鉴》中将“实践”从概念层面深化到活动层面,最后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将“实践”上升为革命的实践,并且开始应用于改造社会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哲学研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社会政治领域逐渐转到了社会经济领域,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实践就是在不断的创造对象世界。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活动,就是不断的实践过程。人是劳动的主体,人的类生活的本身是劳动的客体。人的类本质在于劳动劳动的自我异化,是劳动产品同生产者的异化。人的发展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和自然的统一在于实践,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现实性。
此后,马克思开展了一系列的批判,批判黑格尔以及英国古典经济学等,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比较分散。到1845年,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基础上,对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的实践观进行了推翻,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观点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键点。
2 《提纲》背景因素的分析
马克思在创作《提纲》时,思想已经经历了几次转变,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为了实现“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他亲自的参加了工人运动,并在实践中逐步的建立了自己的观点,马克思意识到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无产阶级才是最先进的阶级。
马克思《提纲》的完成,为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战斗的信心。1930年左右,欧洲资本主义大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虽然欧洲资本主义的竞争实力在逐渐的提高,但是经济、领土等各方面的资源利益并不能够得到均衡的分配,使得各个资本大国之间矛盾不段的升级,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贪婪与利益的熏陶下爆发,这使得西方人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个政党,在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中,无产阶级构建更加民主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发展历程历经艰辛与挑战。由于无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很多工人运动都失败了,而《提纲》的发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通过对《提纲》创造环境背景的基础了解,再来读《提纲》时,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纲》简短的十一条内容,第一与第二条是对内容的总体概论,表明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并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评,导致旧唯物主义错误的原因,就是旧唯物主义缺乏实践作为基础。文中的第三条到第九条内容是分论,对旧唯物主义不能理解实践的批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人的本质学说进行解释,揭露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文章第十条与第十一条是结论部分,再次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
从《提纲》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对《提纲》内容的分析,阿尔都塞认为,柏拉图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都是从整个世界的观点进行的,所有的人类观念与实践都从属于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存在着,却从来没有被当作哲学而进行应用。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提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马克思为争取个体的自由方面,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是马克思切断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源。
3 实践:一种感性现实性活动
《提纲》第一条马克思直接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传统的唯物主义具有很多的缺点,过去的那些唯物主义只是从简单的、客观的、直观的去理解现实、感性及对象,并没有将现实、感性及对象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中心的内容,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缺乏主体角度的分析。马克思主张要立足于实践的哲学,马克思对于实践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同于以往对于实践的认识。马克思不断的探索实践哲学的本质,提出了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进行了分析。
3.1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以及之前的哲学进行了批评,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经验论以及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要批评的是18世纪的唯物主义,也就是对近代的机械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批判的这类哲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把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第一性,人的生命、自由、價值等这些感性的东西作为第一性所派生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缺乏科学的论证。这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忽视了真正应该重视的内容,也就是人的价值与现实存在的东西,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抛弃了感性的现实性以及人类的价值。
3.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评,马克思一方面赞同费尔巴哈将人和自然共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费尔巴哈对于感性客体的认识。马克思提出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批判费尔巴哈过分的强调了人和自然的感性以及归属的关系,费尔巴哈对感性现实性的理解陷入了观念论与唯心论的怪圈,并且脱离了实际的联系,过于抽象性,并且费尔巴哈忽视了人作为感性现实性的对象。
与此同时,马克思提出唯心主义的缺陷,唯心主义虽然是从主体方面进行理解与分析,但是主体能动性却抽象的发展,使得能动的方面不断的转向思辨性,最终仅仅承认了抽象的思维活动,并赋予了超历史的意义。所以说在唯心主义中,人的感性现实性被掩盖。不承认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新的唯物主义,就是赋予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感性现实性,是马克思实践观的重要意义之处。
4 實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的实践观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学说的不同观点,建立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重大的进步之处。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学说的观点,指出费尔巴哈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了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真正的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指出人的社会历史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而是通过对人的本质的一系列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实践的概念,即社会历史性。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不仅仅是人的感性的活动,也是人的感性活动与历史的关联中表现,然而这些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从没有体现过。费尔巴哈仅仅从直观的角度进行探讨,是不能达到社会历史的层面。马克思打破传统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人的感性活动,提出了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就是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实践产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现实的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历史也将毫无意义;同样,人也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存在。否则,人的本质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差别。因此,社会历史与人的实践活动两者紧密的联系,不容分割。马克思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人类所存在的社会生活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社会,社会也从来不是脱离人的存在的抽象存在,社会历史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才共同创建了今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雷厚礼.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5(04).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梁春花.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观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
作者简介:周洋(1994—),女,黑龙江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