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田小娥在畸形社会环境下的的畸形人格结构,旨在揭示她的本我、自我,超我始终处于一种不可调和的状态,分析其在调节的失衡的情况下最后走向毁灭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白鹿原》;田小娥;悲剧命运;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机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自我的力量需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本文将在人格结构视野下对田小娥的悲剧命运进行考察,更加深入地理解田小娥的异常甚至越轨的行为,揭示其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
1 本我释放的扭曲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它既不遵循逻辑的原则,也不能分辨善恶是非,“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本我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一味追求满足。
本我的放纵是田小娥最主要的体现,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其对肉欲的追求方面。为挽救自己的爱人黑娃,她向鹿子霖多次出卖肉体。如果说他和鹿子霖的第一次厮混是出于卖身求情,那么当她得知自己被鹿子霖欺骗时,她出于性和心理的需要依旧选择与鹿子霖保持甚至享受这种的不正当的关系,这种行为即使在现今的开放社会也是违背人伦和道德的,何况是在对女性贞洁观念要求极为严格的依旧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白鹿原。
其次,与田小娥性欲本能直接相关的欲望体现在她通过玩弄男性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点。田小娥是个是白鹿原上“漂亮得罕见”的女人,她始终都用自己唯一的资产——美貌作为武器来征服男性。和黑娃私奔,与鹿子霖乱伦,害死狗蛋,又毁了孝文,这些男性无一不是妥协在她的石榴裙下。通过这样的行为,田小娥的征服欲望得到了满足,因此小娥被认为简直就是个灾星祸水,成为“恶”的代表。
此外,田小娥的强大本我还体现在她盲目的报复欲望,为了报复白嘉轩对她的惩罚,她受鹿子霖唆使,用身体诱惑白孝文使其堕落,染上毒瘾并倾家荡产。甚至在她死后对整个白鹿原发起了复仇,将整个世界置于与自己尖锐敌对的位置,在白鹿原上发起灭顶之灾的瘟疫。这些都是田小娥出于本能的发泄复仇。
田小娥意志薄弱,完全依照快乐原则,过着本我操控的生活。然而,她的行为是封建礼教社会,甚至部分行为是人伦道德所不容的,她的无理性的追求是与她所处的时代所背离的。
2 自我协调的失衡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着理性和机智,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充当仲裁者的角色。田小娥努力协调自我与本我、现实世界相协调,但是强大的自我和格格不入的外部世界让田小娥陷入了失衡的状态。
首先是自我与本我、封建礼教社会的协调。她与黑娃想方设法恳求族长能让他们进祠堂成婚,但均被族长白嘉轩坚决否定,原因是他们的婚姻“名不正言不顺”。另外,小说中多次出现贞节牌坊的意象以及像鹿冷氏那样压抑自己忠贞的实例,与她的行为形成对照,突显出她被周围环境的隔离和讥讽,与封建礼教社会的不和。
其次是自我与本我、现实情况的协调。黑娃出走以后,她失去了依靠和男人的陪伴,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现实条件,在她不能保持对黑娃的忠诚之后,田小娥做出的选择就是与鹿子霖和白孝文的保持不正当关系,为了生存而走向了堕落。
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因此个体需要自我的协调。对于田小娥来说,一方面,强大的自我占主导地位,她遵从快乐原则,不愿意缩小本我的生理、情感等需求;另一方面,面对严苛的封建礼教制度和现实情况,田小娥的自我未能有效地调解本我、超我与现实的冲突和斗争,因而最终陷入困境。
3 超我监视的痛苦
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动的主体。”超我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是内在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超我再时时监视着田小娥,使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与痛苦。
这主要表现在田小娥的生命后期的部分。在她成功拿下白孝文,报了受辱之仇后,她丝毫没有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为了达到人格结构的协调,她不得不运用“歪曲”心理防卫机制干预自己的行为:“她努力回想白孝文领着族人把她打得血肉模糊的情景,以期重新燃起仇恨”,她期待用这种一报一报的复仇行为的合理性来满足自己的心态,但是她的干预最终失败。超我的审视,她内心的良知使她满怀自责。但是软弱和缺乏独立,却又使她无法从越轨的人生道路返回正轨。
之后,为了替白孝文报复鹿子霖,她把尿尿在了鹿子霖的脸上,用这种极具羞辱性的行为表达了对他的不满。由此可见,田小娥不是一个有害人之心的“荡妇”。她是一个单纯、善良、真实,不伪装自己的普通妇女。田小娥一直在经受着本我与超我的挣扎,这也是她痛苦的根本来源。
综观田小娥的一生,在这个封建宗族制度笼罩下的男权社会,作为一名女性,为了追逐本我的非完全理性自由,她抛弃规则选择逃婚,心甘情愿地与黑娃呆在一起,可这却是其步入无尽黑暗的首因。之后,自我为了继续满足本我的需要,她努力地协调与超我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先后卖身倚靠鹿子霖和白孝文,不难预见最终却成为被利用,被占有,被凌辱,被残害的对象。她的本我占领着强大的地位,主导者她的行为方式;超我非但没有将她引上正轨,相反在超我的监视下,带来了巨大的挣扎和痛苦;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的协调中失败,田小娥的人格结构始终处于一种不可调和的状态,自我的毁灭也是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白鹿原》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 周朔.物化的存在——《白鹿原》女性生存状态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5]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九)[J].小說评论,2008(04).
[6] 房存.用精神分析理论剖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2(21).
作者简介:杨雅雪(1996—),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