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军磊
有时会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不好带,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了。对此,需要从师生双向分析产生这一感受的原因。
一、多维叙事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
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传媒资讯的发达,民主、尊重、平等等理念也早早飞入了学生心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这些理念的理解由懵懂变得愈加清晰、深刻。
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意识早早萌芽了,对尊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若老师还停留在权威——服从的传统思维方式,因循守旧地教育学生,站在制高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就难免会产生爱的碰撞。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爱的碰撞?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为此,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变传统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去权威化,变先声夺人的批评为学生叙事为先、老师叙理在后,老师不急于对学生的問题进行评价,而是在全盘洞察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地引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叙事为先,这里的叙事不是讲述他人的生命、道德故事,而是学生、身边同学、老师共同叙述学生自身的故事,多维、立体地叙述学生自身的生命、道德故事。多维叙事是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起点。
二、构建多维叙事体系
全面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真相,需要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叙事体系。
1.学生本人自我叙事。老师处理问题有“疾风暴雨”“和风细雨”等风格,学生出现问题后,若老师缺乏事实了解而去疾风暴雨般地批评、苛责学生,会激化问题,学生心中原本产生的内疚之情也会随之被冲散。老师不妨先平静面对学生,倾听学生自身的叙事,不加干涉和指导。学生自我叙事是一个复盘事发经过、平复情绪的过程,更是一个冷静思考、自我反思、查找不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盘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或许会出现顿悟的机会,或许会在对比中认清自己的不足。老师可以适时穿插发问,帮助学生重构事发过程。
2.身边同学佐证叙事。身处问题中心的学生本人来叙述事发过程,难民会有遗漏、偏颇,或者不肯主动承认错误,抱有不被老师发现真相的侥幸心理,或者思维宥限于某个角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兼听则明,此时,请身边同学以第三方的视角去叙述事发过程,进行补充、佐证。这既有助于老师全面掌握情况,最大程度地化解问题,又增强了处理问题的信度,让学生更信服。
3.老师补充叙事、综合叙事。在学生本人叙事、身边同学佐证叙事结束后,老师再结合自己观察的、从家长处了解的事实进行补充叙事、综合叙事;接着对这些事实条分缕析,进行归置,为问题的处理罗列翔实依据。老师将各项事实娓娓道来,和风细雨般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如春风化雨,润物育人。
三、从叙事到叙理
叙事,是德育工作的起点,而非终点。在学生叙事过程中,对于关键事实老师应及时做好记录,敏锐地捕捉、抓住教育契机,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叙事结束后,老师要做到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教育,抽丝剥茧,产生共情。同时,应叙而有度,不絮叨,不扩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