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翔
正月十四上午,项城市北高速下路口。
看着一辆鄂A牌照的越野车缓缓驶来,穿着防护服的项静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啊,武汉的车!车子在五米外停下了,车门打开,一个穿黄色羽绒服戴口罩的年轻男子站在車门口望着项静。从正月初一到十四,轮过六次班,检测外地回来的人也有百十个了,担心什么呢!深吸一口气,项静走到男子身前,举起额温仪在他眉心测了一下:36.6℃。
“体温正常。你们是来自武汉吧?人和车不准下高速呢!”项静说。
“是啊,要么你们回去,要么接受十五天隔离观察。”值班的警察也说。
“我老婆是医生,马上要进隔离病房了,孩子没人带,才八个月。把孩子送到老家,我们就回武汉啦,我老婆家是项城的。”男子说。
“我们开的有通行证。湖北高速过安检了,没事儿才放行的。”男子说,“能不能给点儿热水?车上的小孩渴啦,想喝点儿热水。”
一口气把话说完,男子从羽绒服兜里掏出一张白色的塑料卡,让项静看。透过护目镜,项静看到卡片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工作证,上面有张二寸照:一个戴眼镜的女子。年龄看着不大,像个文静的大学生。项静记住了女子的名字:李小薇。
“你等等,我给带班领导汇报。”项静说。
项静走进路边的值班帐篷,陈林正向电视台记者何楠介绍卡点的防疫工作。项静说了李小薇的情况,陈林忙站起来,快步走了出来。何楠扛着摄像机也出来了。
男子身边站个穿粉色羽绒服的女子,圆脸,戴眼镜,和工作证上的人很像。是李小薇吧?项静想。女子右手抱着粉红色的小被子,左手托着一双伸出被子的小脚。那双小脚上穿着毛茸茸的粉色小鞋子。
男子手里拿着小水杯。接过项静掂来的暖水瓶,男子拧下奶嘴,往杯子里兑些热水,倒几滴在手背上试了温度,才把奶嘴递到婴儿的小嘴边。从武汉到项城,坐了一千多里的车,婴儿真渴了,含住奶嘴吸了起来。
项静给女子和婴儿量了体温,体温正常。
女子焦急地说:“老乡,我叫李小薇,是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我下午要进驻隔离病房,爱人也要参与抗疫工作,孩子没人照顾,我只能送她回娘家啊!”
一声“老乡”,让陈林心口发热。妇产科医生请战进隔离病房,李小薇的决定让人钦佩。值班人员都看着陈林。陈林看过李小薇和男子的工作证,拨通了指挥部的电话:“李小薇是武汉协和医院的,李小薇请战支援一线,李小薇家是咱项城的……”
“……”
“中!让他们的车停在高速路口……”
“……”
“中!中!开绿色通道送他们回家……”
“走吧,我们送你们和孩子回家。”陈林高兴地对李小薇说。
安排好车辆和人员,将李小薇带的衣物转上急救车,李小薇和爱人抱着婴儿上车了。陈林对何楠说:“何记者,你别采访我们啦,你跟着去采访李小薇吧!”
一路飞驰,警车、急救车进了项城。
到L街道M小区,警车还没停稳,何楠抓起摄像机拉开车门就跳下了车。同事们有滞留在外地的,有隔离在农村老家的,电视台就剩三个记者,一人一台摄像机,不停歇地报道着全市的抗疫工作。开车、采访、摄像都是一个人,何楠又成了刚参加工作时的女汉子。
刚打开摄像机,何楠就看见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疾步走向急救车。是李小薇的父亲吧。丈夫抱着女儿先走了,李小薇和父亲搬着急救车上的行李:婴儿车、纸尿裤、奶粉、小被子……
何楠进屋,婴儿已抱在姥姥的怀里了。李小薇的丈夫又下楼了。一会儿,李小薇掂着袋子到了,进了卧室。“这是水杯,这是奶瓶,这是纸尿裤,冷的话盖上小毯子……”李小薇将东西一一搁进柜子里。李小薇的父亲将孩子的衣物拿进卧室。李小薇的丈夫扛着婴儿车进了卧室。女儿认生了,伸手要妈妈,李小薇从母亲手里接过女儿。何楠站在客厅,将摄像机对着卧室。李小薇的丈夫安装好婴儿车,又讲泡奶粉的水温和比例。
“用温开水,一勺奶粉兑三十毫升水。”
李小薇紧紧地抱住女儿。偎在李小薇怀里的婴儿好奇地看看这儿,瞅瞅那儿。看见何楠扛着的摄像机,孩子还瞪大了眼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李小薇的丈夫提醒该走了。李小薇把女儿递给母亲:“宝宝要听话,等妈妈来接你!”
话音未落,李小薇已泣不成声,婴儿哇哇地哭起来,伸小手还让李小薇抱。李小薇回身抱住孩子,哽咽着:“宝宝乖,妈妈再抱一会儿,不哭,不哭啊!”李小薇轻轻地拍着女儿,安慰着,婴儿渐渐不哭了。“快走吧,有我们呢!你们要安心工作,要注意身体。”李小薇的父亲说,是提醒也是嘱托。终于,李小薇又把孩子递给母亲,噙着眼泪出来了。
下了两层楼,何楠还清晰地听见婴儿的哭声。
9时46分,警车又回到高速路口。
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连摄像机上的画面也看不清了。
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
注:该作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李薇薇和爱人近千里送幼女回老家河南项城,与亲人相聚仅仅20分钟后即返鄂进隔离病房支援战“疫”一线。
[责任编辑 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