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

2020-06-29 07:54刘娟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预防对策产生原因大学生

刘娟

摘 要:大学作为学生思想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与其他的年龄段相比,学生更容易产生身心亢奋、思维前后变化快、思想不够成熟等心理特征。同时,大学又是学生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接轨点,相比其他时期的校园生活,大学不仅有单调的学习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转折点,在面对择业就业、人生未来选择、恋爱婚姻等问题时,很容易产生过激的嫉妒心理,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研究大学生嫉妒心理造成的严重后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范策略,用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严重影响;预防对策

嫉妒心理是人际关系中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情绪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便会产生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缺陷心理。在大学生中,极易产生嫉妒心理且学生缺乏有效的排解能力,因此要对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嫉妒心理的危害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预防和引导。

一、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从小养成的错误认知观念

嫉妒心理是人的思维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情况,但是在出现嫉妒心理后,如果不能凭借正确的思维认知能力进行合理的化解,任由其发展,就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选择样本对大学生嫉妒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与学生从小养成的错误认知观念存在很大的关联性。人之所以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并不是因为某一事件直接触发,而是由于人们在面对该类事件时,由于固有的错误认知和评价而造成的。关于嫉妒心理,很多大学生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而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之外,还需要独自处理很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和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面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如奖学金评定、班委选举等学校日常工作时,如果不如意,就会产生自己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他人不应该得到却得到了的错误想法,直接产生不恰当的嫉妒心理。

(二)自身成长中的人格缺陷

嫉妒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与个人的人格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大学生没有健康乐观的人格心理状态,在面对日常事件时,就极容易产生消极的嫉妒心理。根据样本调查显示,具有自卑、消极、神经质、缺乏安全感以及自尊心过强等不良的人格状态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类学生由于自身人格的缺陷,面对利益相关事件时,往往只会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利益关系上,一旦事件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现象,进而引发嫉妒心理。媒体曾經报道过一则大学女生宿舍泼墨事件,主人公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大学期间,与宿舍另一成员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是主人公由于自身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心,面对善于沟通、积极好学的好朋友,心里总觉得自己不如对方,陷入了嫉妒的沼泽中,终于在一次比赛后做出了向好朋友床铺泼墨的举动。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就是因为自身人格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事件时,产生了错误的想法。由此不难看出,人格缺陷也是造成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活环境的综合影响

大学既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处理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升学求职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务。而这些事务的处理中,与学生个人利益息息相关,通常会伴随着竞争关系。在大学这种综合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嫉妒心理。如大学生评先评优与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密切相关,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师生的认可,但如果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成绩下滑,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甚至是错误的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评选,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评选等,都采取民主投票的方法,有的大学生自身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工作比较出色,在投票选举中更容易获得高票数,而有些不擅长人际沟通的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由此可见,面对多样化的大学校园生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概率。

二、大学生嫉妒心理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大学生在产生了嫉妒心理后,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疏导予以消除,就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嫉妒心理的状态中,首先,他看待身边事物的观点就会出现偏差,日常生活时刻受到嫉妒心理的影响,就会产生错误的生活态度;其次,就会长期处于压抑和内心煎熬的的状态,面对自身不认可的事情,只会通过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影响个人整体素质发展

大学生一旦产生了嫉妒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关注他人的事情上,从而降低对自身学习生活的关注度。调查显示,学生一旦产生了嫉妒心理,在嫉妒心理不断恶化的过程中,会占据越来越多的个人时间,嫉妒会导致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让别人失败,而完全忽视了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大学期间,学生一旦产生了嫉妒心理,就会影响对自我的反思和规划,从而将过多的时间用在关注他人的成绩和生活上,忽视自我素质培养。发生这种情况后,大学生就会进入发展误区,忽视自身的反思与进步,将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不顺意归咎到他人身上,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就会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成长成才。

(三)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培养

大学生除了日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有很多时间都是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一旦产生了嫉妒心理,就会将这种错误的想法渗透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影响大学集体生活的氛围。学生一旦产生了嫉妒心理,就会习惯性地采用挑剔的眼光看待日常的生活事件,将这种消极的状态扩散到日常的相处中,他不仅是针对其中某一个人,而是针对集体中的所有人,严重影响人际交流。当大学生以嫉妒的心理状态进行日常生活时,经常会因为达不到自身满足而将负面的情绪传递给身边人,不仅限制了交往范围,使人际关系恶化,更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如恶意中伤、谣言打击等,甚至是行为上的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预防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具体策略

(一)从学校出发,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能够有效地防范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嫉妒心理,帮助大学生建立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营造丰富多样的和谐大学校园,大学必须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综合培养的常规教育内容之中。首先,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作为大学的基础通识类课程进行授课安排,通过专门的培训,选择具备心理健康培训资格并且具有充分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类课程授课,并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其次,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最后,高校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测试考核,通过采取全校匿名问卷调查等方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开展线下心理类社团活动等丰富的课余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从教师出发,实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在大学教育中,通常都设有班级班主任以及辅导员老师,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和学生的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等。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群体,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近期的生活现状,这无疑是实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最好途径。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通过自身观察、班委汇报、学生反馈等方法,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日常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学生最近的心理状态或者是行为生活上有不同寻常的现象,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采用轻松的交流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防范学生产生不良的嫉妒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的评优评先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都要及时与对评选结果有意见、未评选上的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心理引导,有效地防止学生因为评选失败而产生嫉妒心理。

(三)从学生出发,正确处理嫉妒心理现象

在学校和老师的大力帮助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有效预防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本质还在于学生自身。因此,学生必须要从自身出发,明白嫉妒心理会产生的严重影响,进而防止自己产生嫉妒心理。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通过持续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从而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其次,大学生在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也不用过度地担心和紧张,之所以出现嫉妒心理,也是学生对自己不满意的一种表现。因此,要用正确的眼光对待嫉妒心理,在学会自我疏导的情况下,将内心的嫉妒化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动力,通过将嫉妒心理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内部驱动力,不仅能解决嫉妒心理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总之,嫉妒心理的产生与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但学生从小养成的错误认知观念和自身成长中的人格缺陷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嫉妒心理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有效预防。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體系、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活动并加以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身要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相信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将学生嫉妒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宋艳飞.大学生嫉妒情绪的思想开解[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40(5):107-111.

[2] 张澜,蔺娜.高校大学生嫉妒心理表现及对策[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6-88.

[3] 庞捷敏.当代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本土化解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4):57-60.

[4] 林宜君.大学生学业嫉妒、归因方式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预防对策产生原因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私设“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