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北京,中央商务区。
目前我国9个中心城市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华北有北京和天津,华东有上海,华南有广州,西南地区有成都和重庆,中部地区有武汉和郑州,西北则有西安。东北地区尚未布局国家中心城市。
记者注意到,这些国家中心城市背后,都有城市群做支撑。北京和天津背后是京津冀城市群,上海背后是长三角城市群,广州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成都重庆背后是成渝城市群,郑州背后是中原城市群,武汉背后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西安则有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依托。
这种发展模式有规律可依。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一个强大的城市群,是中心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城市群作为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此,国家中心城市首先是城市群的中心。无论从城市发展趋势,还是目前出台的文件政策,未来的城市竞争格局很明确就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也正是这样,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关注度也会日益升温。”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表示。
如按城市群的逻辑,记者梳理发现,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核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南京、苏州、杭州等为核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核心)、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5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等几大城市群中的沈阳、南京、杭州、济南、青岛、厦门这些城市正在进行激烈的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
上述城市正不遗余力地争取国家中心城市。
在辽中南城市群中,沈阳的积极性很高。2020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等级,加快推动沈阳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争取早日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体系。
与沈阳形成竞争的是大连。大连是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城市等级来看,大连处在除直辖市外的第二级别,是沈阳最强有力竞争者。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主席王启尧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就提出,“只有把大连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和东北振兴的经济特区,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潜力。”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只有上海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在这个城市群中,不乏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等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其中,南京、杭州对争取国家级中心城市表现颇为积极。
比如,南京早在2012年就提出争取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而杭州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领军城市、创新之城。早在2017年,浙江就提出,“大力实施都市区带动战略,支持杭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四大都市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引领作用。”
在山东半岛城市群,近期刚公布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市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表述“推动济南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而在《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则并未有相关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青岛市长孟凡利恳请支持青岛下一步发展。其中第一条就是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意味着,青岛将经略海洋、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的使命与担当,高调曝光在镁光灯下。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层级”如何?2017年6月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从这两座城市的规格来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似乎成为比国家中心城市有着更高层级的概念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2010年,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
进入2016年后,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加快。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西安正式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至此,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同时,《意见》明确指出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以及香港、澳门、深圳三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从这一系列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中心城市中的中心,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分析,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更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规模与辐射带动能力成正比,城市发展一开始以集聚资源、极化为主,没有集聚就没有带动辐射能力。
牛凤瑞说,通过支持一些核心重点城市率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社会生产力优化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对相关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典型的如郑州和西安,这两座经济总量并不靠前的城市,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可谓是风生水起,围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极大地提升了自身集聚资源和辐射带动引领周边地区的能力。
数据显示, 2018年郑州市地区GDP完成10143.3亿元,比2017年增长8.1%,迈入到GDP万亿俱乐部行列;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6位,比上年前移1位。在西安,2018年西安GDP跨越8000亿元大关,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占全省比重升至34.2%,创14年来新高。
专家分析,国家中心城市这顶“帽子”,尽管并没有带来直接的资金扶持或者政策优惠,但是有了这顶“帽子”,城市在一些重大项目比如机场扩容、高铁枢纽、地铁建设等方面的审批会更容易,在吸收集聚金融机构、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也会更容易。有了帽子之后,城市总体规划也必然要进行修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规模。
牛凤瑞说,国家中心城市的牌子,本身就相当于给了一个城市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这个“帽子”,意味着这个城市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空间更大,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