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流言:美国用最先进的显微镜看到了空气中的病毒,在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从地面到高空,到处都被病毒占领,尤其是街区地面,几乎全部被病毒包围。
真相:首先,从理论上讲,任何显微镜都无法直接看清“空气中”的东西,显微镜只能观看制作好的樣品。
按照显微原理,显微镜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传统光学显微镜仅能观察到亚细胞结构的水平,也就是在亚微米的尺度上;尽管现代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已大大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电子显微镜不仅能够看到病毒及其内部结构,甚至能够看到蛋白质分子的具体三维结构。但电子显微镜是一个庞大的设备,其观察的样品往往需要抽成真空,也就是说,电子显微镜从原理上就不可能用于观看“空气中”的东西。而放大镜、望远镜,虽能直接看清“空气中”的东西,但远远达不到病毒的纳米尺度,甚至连细胞都看不见。
其次,病毒并不会直接飘在空气中。比如新冠病毒需要依附于飞沫才能进入空气。而大部分飞沫沉降很快,基本都在地面上。能够飘在空气中的都是颗粒特别小、微米级的飞沫,可以称其为气溶胶。而这些能飘浮在空中的带有病毒的气溶胶,在开放空间里是不可能达到很高密度的,也就不具备感染的危险性。
最重要的是,这张图片的比例尺根本不对。病毒在纳米级别,而街道建筑尺寸是米的级别,两者相差10亿倍,如果真的把病毒跟街道呈现在一起,病毒连一个像素都占不到。因此,这明显是一张合成出来的图片,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流言:春季,漫天飞舞的柳絮会传播新冠病毒。
真相:目前没有任何实验能够证实柳絮具备成为病毒载体的条件。柳絮传播病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较大数量的病毒颗粒附着于柳絮上,这些病毒具有较强的感染活性。
一团柳絮要携带新冠病毒飘散出去,并让健康人被感染,需要大量新冠病毒污染了某棵柳树并附着于部分柳絮上,且正好赶上没有风的环境导致病毒不能被自然通风所稀释,接着又在极短的时间内碰巧飘到了某人身边,还被其吸入鼻腔并且逃过了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这样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柳絮确实会引发一些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但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太大影响。
流言:5G导致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非洲之所以没有新冠病毒,是因为非洲没有5G,而武汉之所以暴发了新冠肺炎,是因为武汉是全球首个5G商用城市。
真相:这则很荒谬的谣言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迅速传播,还有不少名人转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谣言也有愈传愈广的趋势,甚至导致英国、荷兰等国家相继出现了5G信号塔被人为破坏的事件。
从2018年开始,关于5G的各类谣言就不绝于耳,这一次竟然又搭上了新冠病毒的顺风车。这些谣言无一例外都指向了5G通信的电磁波技术。5G通信运用的是毫米波,它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且带宽较高。在发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波长越短,传播距离也就越短。因此微基站是5G技术的关键,利用微基站,能为终端用户带来更佳的移动通信和无线覆盖,同时帮助供应商更好地管理数据流量和频谱。
5G基站会否带来更高的辐射呢?答案是否定的。距离基站越远,接触的辐射就越大,5G的特点是频率高,传播特性变差,单位面积内需要更多的基站,因此相较于4G基站,5G基站的辐射反而更低了。
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公开表示,根据现有证据,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著 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可能)。这些途径与电磁波传播没有任何关系。
流言:出现手抖症状,就是患上帕金森病,要抓紧治疗。
真相:帕金森病是典型的老年慢性疾病,问题出在大脑中调节身体运动的部位,表现为手抖、断续运动、行动迟缓。
帕金森病的全人群患病率约为0.3%,但该病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成倍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每100人中就有1、2人患帕金森病;85岁以上老年人,每100人中就有3~5人患上帕金森病。
但只出现手抖的症状,并不意味着就是患上帕金森病了。帕金森病的手抖有4个特点: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事实上,行动迟缓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在起床翻身、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中,患者动作变得迟缓;缺乏面部表情,不眨眼、双眼凝视,笑容缓慢出现和消失;声调变低;写出的字小而弯曲,难以辨读等。
手抖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单纯的心理紧张就会导致心慌、手抖情况的发生。另外,甲亢、使用激素也会引发手抖。因此,手抖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了帕金森病。
流言:茶叶中含有的单宁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从而导致贫血。
真相:茶叶中确实含有单宁这种成分,它也会与铁元素结合,生成不溶性物质。
但我们每次泡茶所用的茶叶仅有几克,溶解在水中的单宁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其对铁元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也就不会造成贫血了。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也都证实,喝茶对于铁在人体内的吸收没有影响。
退一步讲,即便喝茶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我们多吃两口瘦肉和蔬菜也能补回来,因为人体每天对铁的需求量并不大,10~15mg即可,而瘦肉富含铁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C又能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喝茶会导致贫血。
流言:心梗不要放支架,放完支架要吃一辈子的药。
真相:这句话貌似是对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确实要终生服药,但这种结果并不是因为放支架才导致的。
第一,使用支架治疗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能救命。
在使用支架技术治疗心肌梗死之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就算到达医院,死亡率也曾为30%左右。随着介入技术的应用、溶栓药物的更新以及人们及早就诊意识的提高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尤其是支架应用及胸痛中心的建立,目前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后的死亡率已降到5%左右。也就是说,应用支架介入治疗后,在100位心肌梗死患者中,医生能多救活25人。
第二,并不是因为放了支架才需要终生吃药。
患者需要长期吃药是因为得了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长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发展到出现临床急性严重事件的程度,就算不放支架也得终生服药。因为目前尚不能根治冠心病,所以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来维持,主要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防止血管垃圾增加,防止斑块加重、破裂,预防血栓形成,防止心肌梗死。放不放支架,这些血管中的垃圾问题都无法解决,只能依靠正规的药物治疗。
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管用支架、还是溶栓或保守治疗,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他汀以及可能用到的一些心血管药物。
第三,放支架后用药的区别。
放支架确实需要多吃一种药物来保护支架,但只需吃一年到一年半,而不是一辈子。这个药是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一般吃一年即可停用,除了这个药,其他的治疗药物与普通冠心病患者完全一样。
流言:有网友称,疫情期间,买回家的蔬菜必须用75%的酒精消毒才能确保食用安全。这是因为酒精会吸收蛋白质中的水分,导致蛋白质变性凝固,故而要用酒精杀死蔬菜表面可能存留的新冠病毒。
真相:从专业角度来说,使用酒精对蔬菜进行消毒是不科学的,不但多余,而且会降低蔬菜的食用品质,所以并不建议大家这样做。
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使用酒精对蔬菜进行消毒,会溶解蔬菜中的很多有机物质(如叶绿素等),导致营养物质的损失,引起蔬菜色、香、味的改变。酒精还会和蔬菜中有些物质(如酸类)发生化学作用,进一步降低蔬菜的营养价值。
此外,我们在食用蔬菜前都会对其进行清洗。在清洗时,流水能够将蔬菜表面附着的病毒、农药残留等基本冲洗掉。就新冠病毒而言,其感染具有专一性,是一种动物病毒,宿主仅为人和动物,不可能存活于植物内部。因此,即使蔬菜表面存在病毒,清洗也能有效将其去除。
退一步讲,即使蔬菜表面残存有病毒,采用高温烹饪的方式也能有效杀死它们。
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注意将蔬菜清洗干净,烹饪熟后再食用,就不会有食用蔬菜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内容来源:《北京科技报》、蝌蚪五线谱、“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世界卫生组织”微信公众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BTV我是大医生官微”微信公众号、“科学辟谣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