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阳,熊芳丽*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苗医针灸康复科,贵州 贵阳 550002)
腰部冷肉风属于苗医“腰痛(嘎丢蒙)”范畴[1],多因风、寒、湿等外邪或外伤劳损引起,主要表现为腰痛、活动受限及腰部发凉感,常与天气变化有关系,遇冷痛甚。根据临床表现,属于现代医学的“腰肌劳损”范畴,又称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是腰背部肌组织、肌筋膜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引起腰背部酸胀、麻木、疼痛的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疾病[2]。目前西医治疗以消炎药、肌肉松弛药等为主[3];中医主要是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笔者探讨苗医熥药疗法治疗腰部冷肉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纳入2018年07月~2019年07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85±7.91)岁;病程(6.13±0.70)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医病症临床诊断标准》中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4]进行拟定。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18~65岁,性别不限;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肾、肝、及其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患者;③治疗期间使用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治疗药物,或有对苗药、针刺、酒精过敏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影响疗效及其安全性判断者;⑤妊娠期妇女。
熥药的药物组成:狗脊、续断、透骨香、四块瓦、阎王刺、九盘龙、苕叶细辛、三角风、大血藤、花椒等十余味苗药药材打粉后装入25 cm×20 cm的两个布袋中,并将置于蒸锅蒸透后取用。患者取俯卧位,将厚毛巾包裹备好的药包,挤出多余的药液,双手持药袋两端垂直拍打于患者腰部,待受术部位皮肤潮红后用药包在受术部位进行滚揉及叠按法药包作用于疼痛部位,待药包温度冷却后更换另一个药包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即可。
患者取俯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 常规针刺腧穴[1]:肾俞、大肠腧、阿是穴、委中、腰阳关、隔俞,进针后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天1次,连续7天为1疗程,间隔1天后再进行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评价。
VAS疼痛评分法进行腰痛评定,疼痛强度逐渐加重以0~10数字标尺表示。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值。测量计分值分为3个等级:轻度0~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于每次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进行评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分判定疗效。痊愈:疼痛等症状、体征消失,且积分减少≥90%;显效:疼痛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且积分减少≥70%;有效:疼痛等症状、体征有改善,30%≤且积分减少<70%;无效:疼痛等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且积分减少<30%。
3.4.1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表1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1)2)P>0.05,说明两组治疗相当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6.83±1.07 3.03±0.461),2)对照组 30 6.47±1.11 3.85±0.671)
3.4.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苗族医学是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时间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根据经验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医学体系。苗医治病思想是“壅塞为病、通达为康”,认为人体致病的根本原因“毒”和“乱”,“毒”有冷、热、风、湿四种,“乱”则包括了饮食不节、意外伤害、房事所劳等,又因“毒可致乱,乱可生毒”[5],故各种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两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致病。腰部冷肉风则是风寒湿毒侵袭人体,以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从而发本病,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止痛为治疗原则。
相关文章报道[6],特定手法具有缓解消除肌肉紧张、痉挛,促进炎症消除的功效,研究说明中药的有效成分可经皮吸收作用于机体[7],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加快血液循环,从而增强药、热的作用[8]。
苗医熥药疗法作用于腰背部疼痛部位,熥药的药效经皮肤渗透直达病所,当药物浓度迅速到达特定值时刺激局部皮肤的神经末梢及感受器,通过特定调节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无菌性炎症及化学致痛性物质。苗医熥药疗法,兼具药物刺激局部经络输穴可激发全身经气以疏通经络,基于苗医学“四大筋脉”的筋脉所及之处于腰背部,“四大筋脉”是人体能量发挥和主导人体运动的桥梁和纽带,有“筋行气、脉行血”和“筋为气道,脉为血路”之说,其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故而对筋脉进行一定的刺激不仅能起到局部的治疗作用,而且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起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作用。综上,苗医熥药疗法是苗医外治法中的有效疗法,具有温经通络止痛、活血化瘀除湿,治疗腰部冷风肉疗效好,且操作简单,绿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