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新蔡县人民医院豫东南分院妇科,河南 驻马店 463500
慢性宫颈炎为妇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迁延难愈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不孕、输卵管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炎的发病有关,且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瘤变、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由于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确诊后心理应激严重,心理弹性下降[1]。因此,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认知尤为关键。情景式健康宣教通过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能使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参与学习,充分调动患者学习积极性,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已在多种疾病中取得显著效果[2],但在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应用效果如何临床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我院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情景式健康宣教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我院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95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慢性宫颈炎,HPV检测呈阳性,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018年10月—2019年5月43例为对照组,年龄24~59岁,平均(38.57±6.69)岁,病程1~19个月,平均(6.87±2.14)个月;已婚30例,未婚13例;2019年6月—2019年11月52例为观察组,年龄23~58岁,平均(36.94±6.10)岁,病程1~20个月,平均(7.01±2.03)个月;已婚36例,未婚16例。两组年龄、病程、婚姻状况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宣教,口头讲解慢性宫颈炎及HPV感染诱因、治疗期间注意事项,避免盆浴,复查时随访病情恢复情况。观察组实施情景式健康宣教:①组建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专科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等,经查阅相关文献、书籍确认情景式健康宣教方法及内容。②实施情景式健康宣教:小组成员将慢性宫颈炎、HPV感染诊断、治疗、预后康复等各环节编排成情景剧,并邀请部分志愿者扮演其中角色,将拍摄成的视频发给患者及家属,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家属一起观看视频,观看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慢性宫颈炎、HPV感染的典型症状、常见诱因、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辅助讲解。所有医护人员及患者均加入微信群,每周六由恢复良好者分享日常自我管理经验,患者间相互交流彼此病情恢复情况、护理心得、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以倾听为主,最后对交流中正确的方法及见解进行肯定、鼓励,同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知识认知度、心理弹性。分别采用自制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认知状况调查量表(包括发病诱因、治疗措施、健康行为、心理调节4个维度)、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疾病知识认知度、心理弹性越高。②两组均采用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评估护理服务质量,包括可靠性、保证性、反应性、有形性、移情性5个维度,各维度采用0~5分计分法,共0~25分,分值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2.1疾病知识认知度、心理弹性 两组干预前疾病知识认知度、CD-RIS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知识认知度、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知识认知度、心理弹性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2.2护理服务质量 观察组SERVQUAL评分(22.03±2.21)分高于对照组(18.97±2.18)分(t=6.759,P<0.001)。
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多数感染后会自发清除,但少数会出现持续感染,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而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预后与患者心理状态、卫生习惯等密切相关[3]。故需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当常规健康教育主要以护理人员口头讲解为主,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缺点,致使患者接受度低,效果有限。情景式健康宣教是一种互动式教学,由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改变了既往常规宣教中患者被动接受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双方情感交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本研究首次将情景式健康宣教应用于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疾病知识认知度、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该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增强心理弹性。宣教前先组建宣教小组,由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确定宣教方法及内容,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同时邀请志愿者参演情景剧,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宣教过程中护患双方共同观看视频、并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讨论,在促进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减轻其心理压力。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SERVQUA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情景式健康宣教中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融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
综上可知,情景式健康宣教应用于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增强心理弹性,改善护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