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军 彭榜容 王忠 赵付兴
摘 要 在“四点突破”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中学体育《五步拳》教学设计为例,将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兴趣点和目标达成点等环节进行有序策划,科学设计。采取寓教结合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习积极性,实习“四点突破”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四点突破 五步拳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四点突破”是张瑛名师工作室提出的教学理念,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兴趣点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突破、目标达成点突破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课堂教学的本质出发,围绕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形成目标明确、过程简洁、方法高效、感觉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本文以实际教学课程为例,针对五步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建立科学教学设计,形成直观简化且容易理解的表达形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
1教学内容分析
武术基本套路五步拳是整个武术套路中最基本的基本功套路,是学好其他拳种套路的重要基础,其动作由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五个基本部分组成。五步拳是后面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结合教育价值和社会观选择了本节课的教材。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在16.25岁,男生25人,女生19人,学生体质良好,思想活跃。具备学习五步拳的身心基础。高中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武术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之一。
3 教学目标
(1)初步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理解武术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通过图案、合作与探讨、实践演练,使70%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五步拳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素质,提高协调性能力。
(3)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认真、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尚武崇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四点突破
4.1兴趣点
以贯穿合作与探究法为主线,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对比分析,问题驱动、图案展示等非指导性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空间、民主、平等、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
4.2重点
五步拳动作的标准性。
4.3难点
手形、步形正确到位,动作连贯;武术精、气、神:神行合一。
4.4目標达成点
通过合作与探究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自学创新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5教学过程
(1)热身与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1分钟播放《中国功夫》,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兴趣。
①课堂常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任务导入、法制渗透、安排见习生。
②创设情景建立感念。本课教学情境设置为“武林大会”,老师是武林盟主。班级预设为4组,每组为一个门派,组长称掌门。每一门派取一个具有江湖含义代表性的名字(例如少林寺),各掌门带领自己的门派习武)并参加武林大会争夺武林盟主。
③写字接力游戏。将班级分成人数相等四个门派,相距终点线20米终点线上有4块小白板。每门派的排头持水彩笔站在起跑线后,老师发令后,排头跑步写下第一个字,然后跑回来将棒交给第二个同学,直到把“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写完。最后裁判给予评分。
(2)基本部分。
①建立感念培养兴趣。
师:公布讇啄陘自聙兹站傩形淞执蠡幔【傧乱蝗挝淞置酥鳌0旆ㄊ歉髡泼糯熳约好排梢黄鹧Я肺宀饺诠娑ㄇ蛳拔洌薅ㄊ奔淠谕瓿伞F婪只竦米罡呙排傻恼泼叛∥乱蝗挝淞置酥鳎卸弊郧浚┌樽嘁衾帧?
生:各掌门带领自己的门派通过展板上的图纸自学,合作与探究、实践演练,掌握五步拳的动作,参加武林大会。
师:现任武林盟主巡回指导,以鼓励表扬为主,利用鼓舞士气、勉力话语调动门派练习五步拳的积极性。
生:各门派通过集体智慧,完成门派建设,认真准备参加武林盟主之位争夺战,建立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江湖。
②发展能力。
师:掌声不断,现任武林盟主进行点评且卸任,并由下一任武林盟主发表讲话,组织江湖大事。
师:两任武林盟主一起领做3-5次,提示动作要领,讲解攻防含义,探索武术精髓。
③自评、互评。
(3)检查反思。
6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分析。教法与学法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效地将思维过程简约化、形象化。而“四点突破”教学理念正是以这个点为中心,教师力图找到并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兴趣生长点,抓住并突出课程内容重点,解决并突破课程内容难点最终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点。
基金项目:2018年新蒲新区基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四点突破教学理念的中学体育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研究”(2018XB048)。
参考文献
[1] 张瑛等.课堂教学“四点突破”教学理念的提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6(01).
[2] “四点突破“理念在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教学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