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娜 耿纪永
摘 要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自然派诗人之一,玛丽·奥利弗的诗歌创作及对事物本质和人类自身的深刻认识,完全符合生态审美中的自然性、整体性、交融性和主体间性原则。这种生态审美原则与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不谋而合。柏格森直觉主义在艺术创作中所提倡的直觉、创造性、非理性等主张在奥利弗的诗作中得以完美体现。本文通过玛丽·奥利弗的两首诗作:《鳄鱼诗》和《黑水中绽放的百合花》,探讨诗人生态审美的哲学基础,剖析诗人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阐述其诗歌简洁质朴的语言美和原始神秘的意象美,总结其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直觉主义生态美。
关键词 玛丽·奥利弗 生态审美 直觉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玛丽·奥利弗是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也是美国最著名的自然派诗人之一。她深受爱默生、梭罗等自然主义诗人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对自然之美高度赞颂,并就自然和生命进行深层次思考,表现了她隐逸高洁的人生观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自 1963 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奥利弗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其同性恋身份, 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较受争议的现代诗人之一。她从未获得正式的本科文凭,但她的诗词研讨会却在各大学盛行,尤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她的诗集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持续多年排名靠前,赢得了不少奖项。1984年,她凭借《美国始貌 》(American Primitive)获普利策诗歌奖。诸多的奖项及多产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界不可替代的地位,使其成为美国诗歌界的中坚力量之一。
国外文坛对奥利弗的研究呈现出一片如火如荼的局面。在对奥利弗早期的诗歌批评中,评论家们如奥茨,格雷格森等人大多关注其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这些意象和人类自身生活的联系。随着对奥利弗自然诗歌意象和主题探索的深入发展,一些另辟蹊径的评论家们也开始从浪漫主义生命哲学视角来赏析她的自然诗。莫拉德在其文章中表扬了奥利弗对诗歌意象浪漫传神的表达, 称赞其为“诗意的肖像画家”。诚然,伴随着一名文学家成长的不仅是赞许的声音,还有诸多反对的批判力量。奥利弗诗歌中模棱两可的性别主体意识受到不少评论家的质疑。格雷厄姆就曾批评奥利弗的诗歌过度浅化了自然和性别的内在联系。近年来评论家们对她的批评从激烈到缓和,反对她的声音也在逐渐平息。
迄今为止,国内对奥利弗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诗歌译作的传播,二是对其詩歌中所反映的人文自然思想的探讨,尤其是结合道家思想探讨其诗作的自然性。本文拟从生态审美原则出发,结合直觉主义认识论,通过她的两首诗作:《鳄鱼诗》和《黑水中绽放的百合花》,来剖析诗人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其诗作简洁质朴的语言美和原始神秘的意象美,总结其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直觉主义生态美,希望为研究奥利弗本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提供更为广阔的生态美学视角。
1生态审美哲学:直觉感性
“自然”是奥利弗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其创作特点完全符合生态审美原则。生态审美具有自然性原则,突出的是自然审美对象,而不是审美者自身。奥利弗一直以书写自然著称,并被冠以“自然诗人”之称。自然是她笔下的常客。雏菊、牡丹、森林、鸟类、黑熊、野兔、乌龟、池塘,甚至小到蚱蜢都能触发她敏锐地思考和创作。 生态审美具有整体性原则,不仅关照单个审美对象,还要将它放到整个自然系统中考察它对生态整体的影响,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奥利弗在其多部诗作中给予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敬畏和赞美。生态审美还具有交融性原则,需要审美者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奥利弗的大部分诗歌都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山水的自然之乐,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进行抒写和赞美。这种美妙的感受印证了诗人呼吁人类回归自己的本原、与自然冥合的诉求。生态审美还具有主题间性原则,即把自然当作另一个主体,与之进行交互主体性的沟通,并在这种平等的沟通中体验自然万物的美。在她的自然诗里,她向我们展示自然那不可削减的他性,敦促我们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差异性,并重新定位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这就是世界。我不在其中。它是美的。”(《十月》)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同时也旨在唤起人类对他者生命的尊重及对自身生命的反思。她的这种生态美学观与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作为西方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是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形而上学导言》一书中将认识世界的方式区分为直觉和理性分析两种。人类存在两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一是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就是我们围绕观察对象,外在地把握事物;二是靠人的直觉融入对象之中,不需要辅以其他符号和媒介,直接体验到对象的本质。第一种方式属于外部观察,人无法真正地把握对象,只是借用理性分析将对象分解开来,再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对其加以解释和描述。这样,人实际上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认识对象按照自己的需求分解成了碎片式的存在。直觉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不能参透世界的本质,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进入对象内部,与其达到融合、映照,才能把握对象,进而沟通世界。此时主体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去除了自我的立足点,达到对事物的一种绝对的认识。
这种直觉地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抽象的思辨传统大相径庭,是在西方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之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人可以通过直觉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需要概念、判断和推理,这种状态在奥利弗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始终将自己和自然万物交融在一起,总是能与自然之物达到难舍难分和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是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与单纯的意识流程,是与绵延的内在生命相互合一的流程。《黑水中绽放的百合花》就是突出的例证,笔者试译如下:
黑水中绽放的百合花
在泥巢内部,
散发着臭气的淤泥里,
长满了绿叶,泛着涟漪。
犹如一碗满满的肉汤,
长满条纹的水蛭在美梦般的碗中扭曲翻滚,
充满活力。
碗里的物质如此丰裕,富有的像巴比伦一样。
听到第一次噼啪声,
这是百合花的嫩枝在迅速成长,挺起躯干。
依然苍白,像一根杆子
包裹着一层黑色的蕾丝,
总有一天,
它们会挣开淤泥,
在黑水中冒出头来,
亭亭玉立。
而你站在岸边,
神思恍惚,
有所启示
想把它们和你的生活做某种联系。
但它们又湿又滑,充满野性,
没有你赋予的意义,
只是从生命的深处,
爆发出活力。
每年夏天,
都是如此,无法逃遁。
而你,亲爱的忧伤,也是如此,周而复始。
現代社会中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逃不开物质和功利的桎梏。在功利的眼睛里,无法显现万物鲜明的特殊性,只能看到对象通过语言符号被阐释的一面。而直觉主义却号召人们冲破语言符号的桎梏,认为世界万物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和表现,而只能依靠主体在经验范围内体悟。
在本诗中“你站在岸边/神思恍惚/有所启示/想把它们和你的生活做某种联系。”充分表明了现代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一切自然物都需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被赋予某种意义。作者接着指出“但它们又湿又滑/充满野性/没有你赋予的意义/只是从生命的深处/爆发出活力。”此句有力地驳斥了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可笑和荒谬,大自然并不需要人为赋予的意义,它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蓬勃存在。此时诗人仿佛变为一朵百合花,在她眼中,万物的内在本质,人们是无法在外部体会到的,回归生命的原初的方式是用直觉体验自然的情感和呼吸,“每年夏天/都是如此/无法逃遁”。一切的体验和感悟都在生命的绵延之中获得。诗人由此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与物、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了,万物融合为一体。“一花一世界”,从一朵百合花中便可以体悟到整个世界的哲理,暗合了直觉主义的主张。
直觉主义强调通过人体各个器官的直觉感受,人可以进入并融入对象之中,实现与对象的物我同一状态。奥利弗的诗作完全体现了这一点。体会她诗中的美感和韵味,需要用感官交融的方法,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觉器官,甚至亲身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体会,否则,便体会不到奥妙所在。诗人结合我们的听觉,用噼啪声来形容百合花迅速成长开放的过程。在视觉上,诗人用各种颜色来描述这片水洼及水中的百合花,黑水、绿叶、苍白的嫩枝,甚至嫩枝上包裹黑色蕾丝一般的淤泥,给读者营造了清晰的视觉意象。芳香的百合花在泛着臭气的淤泥里亭亭盛开,在嗅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湿又滑的百合枝干,给读者带来了触摸百合的触觉感受,尽管这一片充满淤泥的水洼不太好闻,但诗人通过味觉的角度,把它比喻成一碗鲜美的肉汤,且用富有的巴比伦来形容这碗汤的丰富食材,这是对自然充满爱的描绘,即使对人类而言,不那么好闻,不那么好看,但对大自然而言,是有益而无害的,这就是美的,因为生态审美具有整体性原则,在奥利弗眼中的自然,是澄明且神秘的。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消长萌损,在她看来,都蕴藏着生命原始的力量和深刻的美。而她,“只是削尖了铅笔等待着”,把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充满惊喜的讶异记录在薄薄的纸片上。
2生态审美语言:简洁质朴
直觉主义在艺术创作中提倡的直觉、创造性、非理性等主张在奥利弗的诗歌语言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她善于将直觉感知与语言表达完美地结合,并非简单地描写自然万物,而是在与自然万物的交往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一反美国现代诗歌语言的晦涩抽象,奥利弗以清新简洁的笔触再现了新英格兰的各种景观及季节变化之美。她的诗没有固定的体式和整齐的格律,语言浅显易懂、平易近人,但同时也具有惊人的质朴美。她的《鳄鱼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试译如下:
鳄鱼诗
我跪下来,
在水边,
白色的小鸟,
站在高高的树顶,
如果它发出警告的叫声,
此时我也听不懂。
就在我喝水的时候它来了,
朝我直冲过来,
尾巴挥舞着,
犹如许多把宝剑,
砍向野草,
张开它摇篮车一样的血盆大口,
在呼呼喘气,
可以看见里面的一圈大牙。
因为我的愚蠢,可能要被它吃掉了,
死在美丽的佛罗里达。
可是我没有,
我朝旁边一躲,跌在地上,
它在我旁边径直冲过,碾压身下的一切。
它冲到湖边,
其实,
这不是一首写我多么愚蠢的诗,
而是写我怎么从地上站起来,
看着世界,犹如新生,
世界现出它本来的样子,
水面上一圈圈涟漪,
犹如破碎的玻璃,闪闪发光,
慢慢的低吟过后,水面恢复平静,
反射着周围摩天大楼的亮光。
身旁的树木如一挂挂绿色的瀑布,
鸟儿们,躲在浓密的瀑布里,
梳理着翅膀上雪白的羽毛褶子,悄然飞去。
此时,为了留作纪念,也为了让身体站稳,
我伸出手去,
摘下了几朵长在草地上的野花,就在我身边,
有蓝色的满天星,
还有血红的喇叭花,
攀在长长的绿色枝条上,直到我将它们摘下。
在我颤抖的双手里,好久好久,闪闪发光,
就像火苗一样。
整首诗始于“我”在湖边喝水这个看似很轻松日常的行为,就像在跟友人聊天一样简单自然,读起来令人顿生亲切感。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诗歌技艺就是能把“坐下来用早餐等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变成“一种思想,某种有意图的完美之物”。这首诗从非常普通的喝水话题开始,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中,写出了“我”的愚蠢,因为“我”没有听懂小鸟的警告,对周围的紧张气氛毫无知觉,接着写“我”看到鳄鱼后的惊慌失措和它对“我”的不屑一顾,白描式的语言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中突出了情境的真实性。经由前八行简洁的写实语言铺垫之后推出了第一个比喻,将鳄鱼的尾巴比为宝剑,在某种意义上赋予鳄鱼以鞭策大地的王者之气,鳄鱼的力量感和生命力跃然纸上,它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不再是以往大多数文学作品中躲在阴暗湖中的丑恶怪兽。
整首诗既没有既定格式,也没有格律安排,是一首自由诗。但不遵从传统的格律并非意味着该诗没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质朴的语言和穿插其中的几个比喻使整首诗的推进过程有一种和鳄鱼的行进动作相呼应的明快、轻捷的节奏。从结构上来看,各诗行字数参差不齐,各诗节之间没有明显标志,给人一种有趣的“不对称感”和跨诗节的“延宕感”。本诗的结句看似和“鳄鱼”毫不相关,实则体现了诗歌写作的跳跃式思维,具有视野提升作用。这里提到的“鸟儿们”、“树木”、“野花”等都具有质朴的田园诗意,既可以看成客观的细节观察,也可以看成是一组提喻,它们指代的是一个欢乐、美丽的自然界。尤其是最后一句“在我颤抖的双手里,好久好久,闪闪发光,就像火苗一样。”用比喻把野花的美描绘得栩栩如生,既提示了整首诗所描述的是野外情境,也以安静、鲜艳的视觉效果打破了前面诗行紧张动感的陈述,并果断地把全诗终结在一种饶有意味的,安静和谐的氛围中。
这首诗的语言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其实隐藏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所说的最高技巧:“让大脑围绕一个字、一个意象或一个记忆的最初激动逐渐清晰显现……这清晰显现不一定在于辩论或解释,而在于它本身和谐的自我繁殖的潜能。” 奥利弗之所以能在诗歌写作越来越学院化的美国获得如此成就,正是因为她善于以简洁的语言对自然力量进行独特的观察,在生态与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她的诗歌语言所蕴涵的朴素而有力的“生态美学”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3生态审美意象:原始神秘
直觉主义认识论强调要以直觉印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并融入其中,以至达到一种物我不分的境界,在诗歌创作中,这意味着意象的大量出现。因为意象是语言艺术的一种独特元素,是诗人印象的直觉体现,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相互交融的特点。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观关联物,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系列的物体,一系列的场景,一系列的能造成某种特定情绪的事件。关联物从广义上说也可以认为是意象。
诗歌意象所表现的物体特性一般都很具体独特,迎合了诗人的感官经历或是个体记忆。这种意象通过视觉感受似乎表现得最好。奥利弗在她的诗作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她诗歌中的大部分意象都是可以通过视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景物,很少使用个性化的抽象概念,且大都具有耐人寻味的原始神秘感。《鳄鱼诗》中的鳄鱼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鳄鱼诗》中,奥利弗把鳄鱼从妖魔化的舞台拉回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把它描绘成一只具有原始力量的生灵,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属于它的湖中。通过一幅幅明晰、準确、连贯的视像,意在展现鳄鱼在广阔天地间自由自在地游走,且对“我”不屑一顾,由此洗刷掉了鳄鱼在西方文化传统里残暴、嗜血的联想,让鳄鱼像人类一样惬意于自由的行动意志。实际上奥利弗在用欢畅、有活力、有尊严的鳄鱼意象来反观人类自身。在复杂的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们已经普遍被物欲和消费至上的观念所淹没,终日为金钱所累,奔波劳碌,既不欢畅,也没有活力和尊严可言。鳄鱼的意象以及周围的大树、鸟儿、野花等自然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活力的赞美与追求。她以人性观物性,在一种尊重中,诚实地道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正是这种带有直觉印象的意象,最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奥利弗毫无保留地热爱着大自然,即使是大自然中那一片片永难抹去的黑色与晦暗,在她看来都意味着一种温情脉脉。我们从她的许多诗歌中,都可以窥见她对黑色的偏爱。与其他任何一种色彩相比,黑色是一种极端的色彩,令人敬畏,意指多元,且颇有硬度,有令人难以突破的金属感,同时也最富力量感。黑色的力度与黑色所引起的心理联想,使得《黑水中绽放的百合花》一诗充满了原始神秘感。其中“黑水”必然引发读者的心理联想,其意象直指大自然和原始本真世界,肉汤般的黑水和黑色蕾丝般的淤泥包裹着苍白的百合花枝干,为它的盛开提供了养料和根基,在这里黑色代表了自然之美和生之快乐,毫无抑郁灰暗的感觉。诗人通过“黑水”的意象暗指大自然生机勃勃, 深邃神秘的一面。犹如百合花依赖“黑水”生存一样,大自然也是人类生命与一切灵感的起源。直觉主义认识论号召人类在经验范围内体悟世界,融入世界, “黑水”的意象正好体现了诗人体悟自然,反思现代文明之痛、返璞归真的怀旧情结。
4结语
柏格森直觉主义在艺术创作中所提倡的直觉、创造性、非理性等主张在生态美学逐渐被重视的今天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生态审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发自心灵的感知,它可以冲破物质和功利的藩篱,返璞归真,体会万物原初的生命状态。在奥利弗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直觉认知远远超过了理性认知,她用直觉回归自然、统一万物,用事物本然的方式感受其内在美,并且体会到了常人无法体会的极致力量与美的光彩。其诗作蕴含着丰富的直觉主义哲学和生态美学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 Oliver,Mary.New and Selected Poems:Volume One[M].Boston:Beacon,1992:21+56.
[2] (法)亨利·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商务印书馆,1963:95-100.
[3] 胡续冬.细读玛丽·奥利弗的《蛇》[J].语文建设,2011(01).
[4] 金艳霜.玛丽·奥利弗的生命观——从她的自然诗谈起[J].科技信息,2010(24).
[5] 倪志娟.玛丽·奥利弗的天空[J].诗探索,2010(01).
[6] 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人民出版社,2013:231+21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