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晗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
插花课在中职园林专业课程中所占时不多,覆盖面不广。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主要以高二选修课和高三赏析课的形式出现,学制为半年到一年,笔者针对152 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仅56%的学生接触过正规的插花课教学。在本专业自主选择插花课的60 名学生中,65%的学生认为花艺课时少,内容多。12%的学生认为课时正好够用。8%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多。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可多可少。在认为可多可少的15%人中,5%的人认为功夫在课外。另外10%的人认为无所谓。而花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风向性强,加之插花的文化内涵丰富,技术功底深厚。这就要求学习者以不同的视角去学习,与不同行业相结合去学习,在有一定文化积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持之以恒的学习。而目前中职一到两年的插花课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中职的三年,终要面临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插花课既非高考科目,又非从业的热门技能。笔者在本校调查显示仅1%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花艺行业。在参加过中职插花技能大赛的人群中,竟无一人毕业后从事花艺行业。这些人80%自毕业以后不再参加插花比赛。但也有可喜的数据显示,95%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插花相关的工作,插花技艺成为他们事业上竞争实力的重要组分。与此同时,插花课对人力,财力和实践的消是巨大,因此,临近毕业,插花课难免受学生和家长冷落,甚至教师的热情也难维系。当初苦心选拔的好苗子,培养的好选手,学技不到一年便不了了之,机会的错失,人才的流散,让人倍感痛惜。
图1 研究思路结构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育教学实践上的一种全新认识方式。它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与学生联结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理念。”[1]在高校的艺术课程中工作室模式已成为一种流行。“借助工作室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教育中,工作室的模式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一些高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学生的的技能水平”。[2]笔者充分利用所属中职学校建有行业专家范建文大师工作室的优势,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中职的插花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插花的热情,解决了插花课面临就业备受冷落的困境。
图2 工作室模式结构
2.1.1 共享资源,提升平台,加强实践
针对中职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少,眼光局限,动手能力弱等特点,笔者借助大师工作室的资源,给学生更高的平台展示技能。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法,变换学生角色,创设岗位情景,结合茶艺、陶艺、庭院设计、餐桌摆台等多门艺术课程及专业技能,多次完成工作室布展和接待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开拓眼界,提高技能,增强学习动力。
2.1.2 线上教学,线下出书,提升理论
针对插花课程内容单一,理论与操作脱节的问题,笔者积累工作室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及发展方向,形成了以传统插花为主导的《24 节气插花》和以现代商业插花为主导的《生活花艺》两套操作视频。以线上教学的方式扩大插花课的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喜欢上插花,且热情持续不减。以范大师插花著作《花非花》出版为契机,师生合作,完整体现了该书从筹备到出版的艰辛而快乐的过程。提升了大师插花技艺的理论高度,扩大了工作室的知名度,持续激发师生创作热情。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开展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强调教育与市场紧密的结合,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企业也从中受益。当学生面临升学就业压力,求职学技迷茫摇摆时,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工作前景更加明朗,降低了学生在岗位适应期的不适感,压缩了时间成本。在插花课程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把课堂迁移到校外,教师引领和组织,学生跟着行业师傅学,在工作环境中学。通过“三互”(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专业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获得,师师、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专业技术技能传授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更利于激发师生对专业的热爱。
图3 现代学徒制结构
2.2.1 大师引路,教师跟进
现代学徒制需要教学经验丰富实操技能强的教师来衔接学生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师傅专业技能精湛,给学生带来感受性的知识,学校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解释、归纳和提炼,学生在双导师的引领下,对插花进一步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2.2.2 师徒传承,毕业反哺
在长期的插花教学中,积累从事花艺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资源,在竞赛,布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毕业生的作用,同时也了解其工作的近况,并为其提供其人力,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帮助。
2.3.1“工作室模式”+“工匠精神”
在插花教学中贯彻边学边做、知行合一,用实践检验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倡导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真正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工作室任务中。工作要注重品质,不图虚名,学习要潜心钻研,甘于寂寞。工作室形成一套严格的自我管理制度。
2.3.2“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
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徒关系,师徒间不仅传承精湛技艺,更有职业道德操守,真正做到德艺双馨。同门间传帮带,合作无间,良好的学习态度,职业习惯届届相传。
3.1.1 创设平台,展示技能,承接各级接待和展览
以工作室为载体,承接各级展览及接待任务。插花技艺学习需要充分的实践平台,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获得机会,提高技艺成为空谈。利用工作室的资源和影响力,创设学生实践平台,把学生带出校门,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感受和学习。在大师的带领下,既给了学生展示技能的机会,也让学生找到了差距,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大师工作室建立以来,杭州市园文局和插花协会每次举办插花比赛,都邀请本校师生参与。各级各类展览的布展和撤展也都有本校师生的身影。
3.1.2 提升理论,丰富教材,参与插花著作编写
建立在工作室实践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提升,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积累课堂教学素材。校本教材和线上微课相继完成。其中微课程《节气插花》和《生活花艺》已上传杭州园林数字基地校和浙江微课网的网站,微课操作视频由师生合作完成。学生在搜集整理汇编教学资源的同时,有了新的视角去看待插花课程,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都有提升。师生先后协助范建文大师出版插花著作《花非花1》《花非花2》,大师的实操技艺的精湛,在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选拔插花的好苗子,突破了传统的框架,不以教师的好恶,不以学习成绩选人才。但凡有志于学习插花的,来者不拒,而后期艰苦的训练中进行自然淘汰。共同的兴趣引使这些学生有机会相识相知,工作室共同的任务和师徒情谊同门情节把他们牢固的凝聚起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图4 师徒传承结构
3.2.1 不拘一格,吸纳成员
团队中各类学生齐聚一堂,他们各有专长和短板,形成一种向好的平衡。
(1)勤勤恳恳,默默付出型
这类学生属于慢热型,没有强烈的好胜心,看似不是比赛的好苗子,但他们勤勤恳恳,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团队里一定不能少了他们。对老师,他们是助手:事无巨细,他们都负责到底;对新进的学生,他们是榜样:不懈的学习,耐心的帮带。
(2)天赋颇高,好胜心强型
这类学生有独特的天赋,强烈的求胜欲,是比赛时的黑马,但往往自负颇高,桀骜不驯,这些学生尤其需要团队的引导和约束,工作室不断的任务挑战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学习动力源源不断。
(3)特立独行,执着追求型
这类学生对插花有着执着而单纯的的热爱,往往是插花学技路上走得最远的人,他们善于自我学习和提升,在他们起步的时候,更需要工作室的人脉资源和展示平台。他们的学技经历和所获得的成绩本身就是活的教材,是工作室最宝贵的资源。
(4)品学兼优,均衡发展型
这些学生是综合发展的,其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素质使他们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些人毕业后往往不会从事插花行业,但插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这一专长在他们使职业生涯更添亮色。同时他们的成功范例对学习插花起到了强烈的宣传效应。
3.2.2 不教而教,环境造人
插花团队人才的培养,讲究老中青合理布局,从高一的热情满满却一无所知,到高二的边做边想,逐步提升,到高三的小有所得却迷茫懈怠。各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优劣势,单靠老师教学明显乏力。更好的方法是营造良好学技气氛,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相互交流促进。在外松内紧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提高。
(1)榜样的力量,教学的反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课效仿的目标比苦口婆心到教导更有效。每一届学生中总有能量特别大,才华特别高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有效的组织管理同年级的同学,效果要好于老师事事亲力亲为。高三毕业生可以做小老师,传授新生基础的插花技能。往届的技能竞赛冠军,可辅导当年的选手训练,在设计作品,创新手法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2)现代师徒情制度与文化并行
完善的制度和有温度的工作室文化相互补充,成为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室制度,而制度的执行却需要有温度,有人情。形成独特的工作室文化和完善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工作室的文化是以师徒同门情谊为基调的,老一辈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艺,高操的德行感染着新一代学技者。谦和,包容,勤快,刻苦,节俭等品行用枯燥的规章制度那要培养,唯有师徒间,同门间的相互感染,才能届届相传,代代传承。
每一次工作室的活动,都有照片和文字记录,这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留念,对过去荣誉的珍视,更是对当下行动的鞭策。
每一次比赛都有选拔和总结,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为赛而赛,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同门之间有竞争必有矛盾,但融入了工匠精神后的竞争,是一种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的竞争,矛盾的双方最终能统一于技艺的提高。
4.1.1 竞赛获奖
本校学生已连续五年获得市中职生插花技能大赛一等奖,充分显示了团队的实力。学生自发参与全国世界花艺大赛住建部选拔赛,获得三等奖。在校师生及毕业学生屡次参与浙江省插花协会举办各级各类行业赛,获奖颇丰。
4.1.2 高职插花国赛选手的摇篮
本校毕业生的插花技艺在高职院校中小有名气,成为高职院校全国插花技能大赛的选手,获得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4.1.3 理论建树,扩大影响
师生共同参与编写插花著作《花非花1》和《花非花2》,毕业生参与公众号范建文传统插花的运营。
(1)跨越地域,接轨国际,传统插花的技艺打底,进军世界花艺大赛选拔。
中职插花技能逐渐淡出国赛,插花课作为一门既无高考压力又无竞赛导向的专业课,其地位实在尴尬,维系师生教和学的热情成为难题,我们可以把眼光投向行业内知名度高的比赛如世界花艺大赛,中国杯插花大赛等,如何利用团队已有的传统插花技艺的基础,缩小与竞赛水平的差距,以竞赛选拔为抓手,重燃师生的激情,是笔者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2)跨越行业,接轨市场,花艺为基础,增强就业实力。
单一的插花从业者毕竟占少数,团队培养的人才也不应只会插花一项专长,如何利用边界效应,跨越行业,整合师资和教材,把插花团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团队,反过来再壮大团队实力,是笔者思考的另一个问题。